重要活动和大型赛会是展示城市形象与国家实力的重要窗口。在重要活动和大型赛会筹备和进行的过程中,牵涉到的各项环节、人员、设备等不计其数。在这些庞大繁杂的工作中,志愿服务工作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近期,上合峰会、九三阅兵等重要活动和大型赛会接连举办。《中国志愿》杂志特邀北京、天津等地的党委社会工作部、共青团、高校志愿服务工作负责人进行对话交流,探讨重要活动和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工作的经验做法。
对话嘉宾
李金克 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 北京市纪念活动领导小组志愿者指挥部执行指挥
邹圣兰 北京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主任 北京市纪念活动领导小组志愿者指挥部办公室主任
黄伦伦 北京外国语大学团委书记
吴俊雅 天津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
赵 冲 共青团天津市委员会社会联络部部长
梁 燕 天津外国语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 团委书记
“指挥中枢”:重统筹、全动员
《中国志愿》杂志: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统筹重要活动和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工作方面有哪些高效的工作机制?
李金克:根据中央机构改革精神,各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承担“志愿服务工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职责,强化了党对志愿服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北京作为首都,大事要事多、重大活动多,为国家重大活动提供志愿服务保障是北京的重要政治任务,也是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的具体体现。
机制方面,首要是做好志愿服务顶层设计。市委社会工作部定期与团市委召开志愿服务季度例会,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其次是建立重要活动和大型赛会工作机制。在重要活动和大型赛会前期,建立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共青团北京市委牵头,相关市级单位和区参与的志愿服务指挥体系,从各单位抽调有相关工作经验、责任心强、能力突出的同志组建工作机构,集中办公,共同完成重要活动和大型赛会志愿服务任务。再者要巩固重要活动和大型赛会工作成果。北京市已先后制定出台了《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管理规范》《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规范》两个地方标准。下一步将继续围绕组织规划、宣传动员、保障激励等方面制定规范指引,持续提高服务保障能力。
《中国志愿》杂志:重要活动和大型赛会中,如何组织外围志愿者提供专业细致服务?
李金克:北京市民有积极参加重要活动和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的传统。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历次活动都有一批城市志愿者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展现了良好的城市形象。一是实施纵向“三级联动”机制。市级主管部门牵头负责城市志愿者工作的整体统筹与协调;各区级单位依据服务片区及具体点位规划,科学设立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并配套提供标准化保障支持;同步采用“线上+线下”的招募模式,积极联动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及社区组织,组建志愿服务队伍。二是系统开展培训赋能。一方面,组织实施基础性通用志愿服务能力培训,重点强化志愿者的服务理念与通用服务技能;另一方面,基于具体岗位服务需求,针对性开展培训,着力提升志愿者专业服务能力。三是完善保障激励体系。严格执行志愿服务时长管理,通过科学编排服务计划、全程配置专职指导人员提供实时支持,并在服务周期结束后系统开展总结评估与表彰激励工作。经过多年摸索,这些措施被认为是科学有效、适合北京的。我们也将继续努力,不断巩固提升重要活动和大型赛会志愿服务保障能力,提高市民的参与感、获得感,共同为“微笑北京”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吴俊雅:为做好上合峰会志愿服务保障工作,我们开展“讲好上合故事 展示天津风采”志愿服务宣讲员培训,号召全市志愿宣讲员深入社区、企业、学校等广泛开展宣讲;党员干部与居民组成“环境清整队”美化小区;快递员、网约车司机化身“流动志愿者”参与单车摆放、道路指引……
此外,我们还积极开展“千行百业志愿行”活动,吸引医护人员、律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专业人士加入,为市民提供健康义诊、法律咨询、文化展演等志愿服务。
据统计,2025年3月以来,全市开展“与上合相约 与志愿同行”主题活动5.7万场次。参与其中的志愿者超过180万人次,新增注册志愿者15万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市民纷纷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形成全民参与热潮。
志愿者招募:层层筛选、全面培训
《中国志愿》杂志:此次九三阅兵是如何选拔志愿者的?培训方面有哪些创新?
邹圣兰:我们主要从三方面做好选拔培训工作:一是志愿者需求更加精准。开展了三轮志愿者使用需求征集,持续保持联动、动态调整,反复测算志愿者使用需求,为志愿者招募工作打好了坚实基础。二是志愿者招募更加周密。综合考虑专业、校址、服务水平等因素,确定33所高校作为志愿者来源高校。各高校成立由主管校领导牵头负责的工作专班,广泛动员、严格遴选。三是志愿者培训更加全面。在借鉴以往重要活动和大型赛会培训模式的基础上,此次采取集中培训、高校自主培训、志愿者自我训练相结合的多样形式,构建了全员覆盖、精准施训的系统化志愿者培训体系。对志愿者的服务知识、技能等开展笔试考核,严格落实“不培训不上岗、培训不合格不上岗”的要求,保障志愿服务专业化。我们提出“三米微笑”服务标准,累计开展培训51场,培训总时长超过150学时。
赵冲:2025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志愿服务工作是近些年天津市承接的重要活动和大型赛会中规格最高、任务最重的一次。
在志愿者选拔方面,我们选取了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等10所志愿服务基础好、经验丰富的高校作为志愿者来源高校。在选拔中,一是坚持最高标准。志愿者队伍首次实现“三个100%”(即100%是党员、团员、“青马”学员;100%是注册志愿者;100%参加过重要活动和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确保志愿者政治素养过硬。二是严格招募程序,按照“宣传动员、资格审核、现场面试、校内公示”四个阶段的选拔流程,每名志愿者都经过了校级初试、团市委和用人工作组二轮面试的双重考察。
在培训方面涵盖了背景知识、外交礼仪、涉外纪律、应急处置、天津城市概况、志愿服务常识、医疗救护知识等10门课程,覆盖志愿者工作的各个领域,我们还印发了《志愿者工作手册》,人手一本,实时翻阅学习。在师资力量上,我们商请外交部、应急管理部和团中央等国家部委安排老师授课。在纪律上,邀请了优秀退役军官分享军事训练基本要素,部队纪律等内容,带领志愿者们深刻领会集体使命和国家尊严高于一切的深刻内涵。
黄伦伦:北京外国语大学在招募和培训志愿者时,充分利用外语学科专业优势,通过建立“招募派出体系”实现志愿者技能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匹配。面对重要活动和大型赛会的语言服务需求,学校建立“整班派出”“整专业派出”机制,第一时间满足高标准志愿服务需求。
此外,北京外国语大学与北京市教委、北京市外办合作建设北京多语言服务中心。该中心目前已实现4000余天不间断运行。中心为北京市110、120、12345、机场热线等提供英语、俄语、法语等8个语种翻译服务。学校依托多语言服务中心常态化储备200余名语言志愿者,打造语言服务志愿者“蓄水池”,确保随时应对特殊和应急语言服务需求。
应急处置:系统研判、精细演练
《中国志愿》杂志:针对志愿服务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组委会有哪些应急预案和快速响应机制?
邹圣兰:参加九三阅兵的志愿者在岗时间长、服务要求高,必须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一是精确规划路线,严密实施集结疏散。我们对接824车次、地铁16列次集散需求,协调确定落客点、停车区13处,制定“一校一策一表”,确保志愿者按时到岗、准时上岗、有序疏散。二是精细服务保障,优化各类保障措施。提供餐包、马扎、花露水等保障物资,细化医疗卫生、防暑降温等保障方案。三是精心策划部署,做好应急预案和演练。围绕活动各环节、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故灾难、自然灾害等5个方面,系统梳理排查志愿服务全流程工作中存在的33项风险点,针对性编制形成33个专项应急预案,并在演练中设置志愿者生病、车辆故障等场景开展应急演练,有效处置突发情况。
赵冲:首先为了提高志愿者对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处置能力,在志愿者的通用培训中我们着重加入了消防安全和应急处置课程。我们专门邀请了天津市急救中心的医务人员现场对志愿者讲授海姆立克急救法、心肺复苏等医疗急救知识,提高志愿者的应急能力。同时制定了《2025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志愿者应急保障工作方案》,建立10支应急处突小分队,针对不同突发状况制定处置措施。在活动开始前,我们也组织了志愿者到工作场馆现场踏勘,了解馆内分布、消防栓位置、应急疏散道路等设施,确保遇到紧急情况志愿者能及时自护。
注重实效:一次赛会、长期治理
《中国志愿》杂志:重要活动和大型赛会的志愿服务经验如何转化应用于基层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中?
李金克:主要在于实现“赛时”与“平时”志愿服务的深度融合。一是从赛会志愿者到基层服务骨干的人才转化。赛会志愿者经过系统培训和实战历练,已具备“责任意识、协作能力、应急素养”三大核心能力,是基层志愿服务的“现成人才”。二是从赛会组织体系到基层服务流程的机制转化。重要活动和大型赛会的“闭环管理、分级响应、跨部门协作”机制,可提升基层志愿服务效能。三是从赛会资源池到基层服务储备的资源转化。重要活动和大型赛会积累的物资、技术和合作单位等资源,可转化为基层志愿服务的长期支撑。如北京志愿者管理使用的“志愿北京”平台,就是在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管理平台基础上转化和升级而成的。四是从赛会志愿精神到基层服务氛围的文化转化。大型赛会最有助于激发“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这些都可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的“软实力”,实现“一次赛会”到“长期治理”的价值升华。
“实践育人”:多重激励、学以致用
《中国志愿》杂志:对于志愿服务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有哪些激励措施?
黄伦伦:北外将重要活动和大型赛会优秀志愿者纳入学校综合评价体系,制定北京市优秀志愿者保研加分权重等同北京市三好学生荣誉等措施。
梁燕:我们注重典型选树与荣誉表彰相结合,对在志愿服务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与奖励。
《中国志愿》杂志:如何将参与重要活动和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纳入“实践育人”工作体系?
黄伦伦:学校将志愿服务纳入党委常委会的重要议题,从顶层设计上保障其育人地位。在实践中,学校将志愿服务与学生专业学习和综合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我们充分结合外语专业优势,将语言服务作为核心,让学生在真实的重要活动和大型赛会国际交流场景中应用和提升专业技能,实现“一、二课堂”贯通。
梁燕:学校将重要活动和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全面纳入“实践育人”体系,构建了“外语+特长+志愿”的协同模式。在2025年上合峰会期间,志愿者用英语、俄语为外宾讲解中国非遗,这类志愿服务经历都将被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同时实现服务时长系统认证,将志愿服务纳入实践学分管理体系,使志愿服务成为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本刊特约编辑张敏综合整理)
版权所有:中国雷锋网 邮编:410217
地址:长沙市望城区雷锋街道正兴路42号
电话:0731-88107959 微信号:hnleifeng
(C)2012.3 chinaleifeng.com,leifeng.red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