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全年亩产达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袁隆平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在中宣部等部门组织评选的“最美奋斗者”名单中,雷锋和袁隆平的名字赫然在列。他们的事迹都很好诠释了“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的价值理念。
2019年,袁隆平在接受《雷锋》杂志专访时说:“我和雷锋是同时代的人,经历过国家贫穷落后、人民受苦挨饿的日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那一代人都翻身了,就想怎样为国家做事,报效国家,为人民服务。”
“开始搞杂交水稻研究很难,经历无数的失败了,但为了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坚持下来了,这就是像雷锋那样,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吧,雷锋精神对我还是影响很大的。”袁老说,1963年,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搞杂交水稻研究亦不例外,比如,研究遇到难题,就发挥“钉子”的钻劲和挤劲,战胜前进道路上困难。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雷锋精神。雷锋是为人民服务的好战士,他把为人民服务这个崇高的宗旨,变成具体的实际行动,是值得我们人人学习的好榜样,特别是年轻人,更应该学习雷锋精神,踏踏实实工作,为人民服务。”
袁老和雷锋还有一个共同特点,既热爱本职工作,又爱好文艺。袁老说:“雷锋喜欢做好事,也有自己的爱好。我过去喜欢拉小提琴,年轻时还喜欢游泳,还拿过武汉市的第一名呢。”
作为与雷锋同时代的人,袁隆平怀着对新中国的一片赤诚之心,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推广后使我国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使中国人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的手中。1982年,在菲律宾召开的国际水稻研究科研会议上,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从田野重重稻浪中走来的袁隆平,是一代科学大师,也是一座精神富矿。
在湖南雷锋纪念馆雷锋生平事迹陈列馆第三部分“永远的榜样”,展示了袁隆平等历届全国道德模范中的湖南面孔,他们都是我们身边看得见、学得到的“平民英雄”。
袁隆平,2007年获评首届全国道德模范。
谨以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纪念这位伟大的老人:“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把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致敬,缅怀!
版权所有:中国雷锋网 邮编:410217
地址:长沙市望城区雷锋街道正兴路42号
电话:0731-88107959 微信号:hnleifeng
(C)2012.3 chinaleifeng.com,leifeng.red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