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道德模范张光付:“学雷锋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

2019-10-16 10:20:01 辽宁日报 

9月22日上午,就读于抚顺市第四十中学的董宁静正在家写作业,听到敲门声,她立刻高兴地说:“是张叔叔来啦。”

今年15岁的董宁静阳光开朗,成绩优异,但由于母亲去世7年,父亲患重病丧失劳动能力,父女俩的生活举步维艰。“是张叔叔给我们带来了曙光,他资助我的学业,还告诉我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找他。”董宁静眼中泛起泪花。

董宁静口中的“张叔叔”,就是武警辽宁总队抚顺支队教导队政治指导员张光付,而董宁静是他“帮扶计划本”中新添加的帮扶对象。

张光付,一米七左右的个头,一张国字脸,笑容腼腆,话不多。但一连串数字却记录着他的不平凡:坚持学雷锋十余载,爱心遍布20余个省市,累计资助贫困学生、困难群众1600余人……

近日,刚刚获得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张光付加快了爱心帮扶的步伐。“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让我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像雷锋那样做个好兵,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张光付说。

心中有爱、传递爱,是因为曾被爱温暖过。张光付的父辈在上世纪60年代末从湖北老河口迁到河南邓州。当时家里很穷,吃饭都成问题,是乡亲们的帮扶让他们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我记得小时候,爷爷经常免费给村民打制桌椅板凳,逢年过节父亲还带我去拜访几位乡邻,说要永远记着这些恩人。”张光付说,从那时起,自己就立志要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2005年,张光付入伍来到雷锋第二故乡抚顺。一次路过电话亭时,看到同年兵赵新豹边打电话边抽泣,原来赵新豹的父亲干农活从房上摔下来,他因拿不出钱而抱怨自己没有用。

张光付简单安慰几句后,悄悄给赵新豹家寄去500元钱。那时张光付刚入伍,每月津贴仅90元,那500元是他省吃俭用半年攒下来的。

一步迈出去,永远在路上。从此,看到战友有难处,张光付便出手相助。后来,张光付又将爱心帮扶的脚步从部队延伸向社会。

一次陪战友去医院时,张光付看到申家福老人背着股骨头坏死的老伴上楼,他马上接手,陪着排队挂号、交费。寒来暑往,申家又多了一个身影,干农活、买粮食……这一帮就是9年。

从孤寡老人、残疾人士到贫困学生,十多年来,张光付累计捐助40余万元,几乎用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被称为“裸捐军人”。

其实,张光付的家境并不富裕,对别人的慷慨都是建立在自己省吃俭用的基础上。他每季的衣服就那几件,一穿好几年;碳素笔都是用完了换笔芯;能走路就不坐车……

“学雷锋要花很多时间,会不会耽误了军人的主业?”面对提问,张光付坚定地回答:“学雷锋与当个好兵并不冲突,练兵备战,我从未懈怠,也不敢懈怠。”

如今当上了教导队政治指导员的张光付,要求士兵做到的,他都会严格要求自己执行。他说,在新的岗位上,既要做百姓口中的雷锋,更要做体现雷锋“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精神的排头兵。

张光付像一束光,在温暖身边人的同时,也汇聚起了更多的光芒。

2013年3月5日,战友们以张光付的名字命名成立了“光付之光爱心团队”。团队成员由最初的7人,发展到现在的过千人,涵盖部队官兵、大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最近,“光付之光爱心团队”开展“千万个雷锋在成长计划”,走进校园、走进社区宣传雷锋精神。

随着娶妻生子,这几年,张光付的生活负担变重了,但他学习雷锋的脚步没有停歇。

“学雷锋是源自内心的一种本能。对于荣誉,我非常珍惜,但我更在乎孤寡老人脸上灿烂的笑容,更在意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样子,以及贫困家庭如何重拾生活的信心。学雷锋这条路,我会一直坚定地走下去!”张光付的目光中透着坚毅。

(记者 刘 乐)

(责任编辑:刘旺 )

版权所有:中国雷锋网 邮编:410217
地址:长沙市望城区雷锋街道正兴路42号
电话:0731-88107959 微信号:hnleifeng
(C)2012.3 chinaleifeng.com,leifeng.red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