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愿意做他们的亲人。”辽宁省丹东市振安区烈士陵园面积有1.2万余平方米,温常卿戴着义肢,每天巡查、清扫、修复……一年365天,只要没有出门去外地,他几乎不会缺勤。
这里埋葬着858名志愿军烈士,其中有600多位是无名烈士。温常卿是这个烈士陵园的义务守陵人,从2015年至今,他已经守在这里整整十年了。

温常卿修复烈士墓碑。受访者供图
10月15日,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发布,温常卿获评“中国好人”荣誉称号。
“和烈士们相比,我做的这点儿事算什么呢?”
早上7时左右,上班前的这段时间,温常卿就到了烈士陵园的门口。先不进园,而是要围着整个陵园走上一圈,“看看围栏有没有破损的,有没有被周围的树木遮挡,外围有没有什么异样。”温常卿边走边说。他的左小腿上装着义肢,步速稍慢。除了例行的清扫卫生,还有很多工作等着他:修补栅栏砖瓦,拔除新长出来的杂草……
“春天扫沙土,夏天拔杂草,秋天扫落叶,冬天除冰雪……这些活儿是日常。今天,还要给几位无名烈士的墓重新描红。”烈士陵园的外围日常巡查完毕后,陵园内的活儿也不少。给墓碑补漆描红,修复园区内开裂起翘的理石台板地面,偶遇极端天气时还要清理陵园内外散落的树枝等。
活儿是说多不太多,但说少也是非常零碎繁琐的事儿。按照温常卿自己的话说,这都是“平平无奇”的日常。但难得的是这样的事儿,他干了十年、3000多天,只要他没有出门,就没耽误过。
烈士陵园里的每一处,在温常卿的脑海里都清清楚楚。一天夜里接到群众电话说烈士陵园的栅栏被损坏,温常卿立即赶到陵园查看,并连夜将损坏的栅栏维修好。
“我没干什么,比起这些烈士们保家卫国,壮烈牺牲,我做的这点儿事儿算什么呢?”得知自己获评“中国好人”称号,温常卿总觉得“不好意思”。

温常卿和他的志愿团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志愿者的使命与担当。受访者供图
“最艰难的时候,是他们的精神拉起了我”
1994年生的温常卿今年刚过30岁,他的人生在2014年时“拐了一个大弯儿”。2014年,因为一场车祸,他的左小腿被截肢。“那时虽然也能想得开,觉得自己虽然丢了一条腿,但好歹捡了条命回来,也是不幸中的万幸。但还是太年轻了,特别是刚装上假肢做康复时,心理也常常很脆弱。”温常卿说。
2015年,在家中养伤的温常卿得知政府招聘位于五龙背镇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管理员,突然心念一动。“我从小就崇敬英雄。如果没有受伤,我也想去当兵的!现在当兵是不成了,但去为烈士做点儿事,也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当兵’了!”于是,他主动提出申请,想要去做这项完全公益性质、没有收益的工作。
温常卿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我爸说,烈士陵园里都是烈士英灵,去守护他们也是对我自己意志品质的锻炼,是好事儿,他全力支持。”
于是,才刚刚20岁的温常卿拖着刚装上的义肢,每天一步一挪地走上了这条路。从家到烈士陵园的距离倒是不远,不过3公里多,但温常卿那时每天要走40多分钟才能到。义肢需要和断肢反复磨合才能彼此适应,疼的时候是真疼,走得慢又要借助拐杖,想到自己的未来时也有过迷茫。
但往往就是一走到烈士陵园里,逐一看着那些有名的、更多的是未知名的烈士墓碑时,心就静了下来。
“莫名中好像是烈士们的精神力量在拉着我从痛苦中往上走。”他们那么年轻,为保家卫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换来我们现在生活的盛世,我有什么可低沉低落的呢?
“我要成为他们的亲人,要多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儿。”就这样,温常卿一边下着决心,一边实打实地坚持了十年。
“他们肯定盼着魂归故里,有亲人祭奠”
如今在振安区五龙背镇温泉社区工作的温常卿工作忙碌,但依然坚持每天到陵园巡查打扫,并组建了志愿服务团队,带动镇上的年轻小伙伴一起加入到守护烈士陵园的志愿活动中。

开展志愿服务。受访者供图
除了每日巡查打扫陵园,他还主动为烈士寻亲。“有时候,我看着上面一个个名字,总觉得在看自己的亲人。他们肯定期盼能魂归故里,时常有亲人祭奠。”温常卿整理的烈士名单,交由相关部门发布。当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也积极查找信息,发动群众提供线索、联系烈士的亲属。目前,他已经为22名烈士找到了家人,最远的找到了河南。
杨玉福烈士就是其中之一。2020年12月,杨玉福的侄子杨清福从2000多公里外的河南赶来“见”叔叔一面。当天杨清福站在墓碑前,俯身轻轻擦拭墓碑上的灰尘,近乎呜咽地喊:“叔叔,我终于找到你了!”时光荏苒,杨清福这一辈人大多年近半百。亲人们经年不绝的思念与期盼,在这一刻有了回响,一家人终于“团圆”了。
“做好事,没有期限”
十年来,为了弘扬革命先烈的英雄精神,更好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温常卿经常去联系部队、学校、政府机关、企业单位等,组织纪念、祭奠烈士陵园的活动;组织部队官兵和学校师生到陵园为烈士描写碑文;为他们讲述可歌可泣的英烈故事。为了配合司法部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温常卿把烈士陵园开放为社区矫正人员义务劳动思想改造基地,组织刑满释放和监外服刑人员到烈士陵园义务劳动,思过悔改。
他还在当地的支持下成立了“龙背镇助残志愿者服务队”。目前,服务队志愿者已经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120余人。“我自己和我们团队的伙伴们做的,都没有什么大事儿,就是这些百姓、残障人士日常生活里最迫切需要帮助的小事儿。”他有一颗火热的心,无论哪个残疾人有困难,他都会到场帮着忙前忙后。平时,温常卿勤奋好学,为了练就为残疾人服务的本领,他自学法律法规、计算机技术,经常到残疾户家中问寒问暖,了解残疾户的需求,各村各组的残疾户情况他如数家珍。他们有啥事儿,常常是招呼温常卿一声就行。
无论是挪个东西、修个大棚这些“体力活”,还是“申报政策”“修个电脑”“学个手机操作”这些脑力活,温常卿和他的志愿团队秉承着“力所能及”“能办全帮”的准则,不管事儿有多小,都尽力帮这些特殊群体人士解决。“力所能及的事儿,我就做了。我做不到的,还有我们志愿团队的小伙伴,还有我的亲戚朋友。可能很多事儿在正常人眼中看起来很简单容易,但对于特殊群体人士来说,却是难以企及的困难。”温常卿总说,自己是残疾人,同时也是助残人。
尽管已经获得了“中国好人”的荣誉称号,但在温常卿看来,持久的坚持,力所能及的投入,是他守护烈士、参与志愿服务的长久方向。“我还年轻,对于未来我虽然难以畅想,但可以想见的是我还会继续做目前在做的这些事,而这些好事的长度和宽度,没有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