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文明网记者 陈沁贤 综合报道
编者按: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真善美,激励更多人向上向善,湖南文明网联合红网时刻推出“崇德‘湘’善·中国好人风采展”专栏,宣传“中国好人”的先进事迹,让凡人善举从“微光”聚成“星河”,从“星河”凝成“暖流”,在湖湘大地营造出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让好人精神广泛传播。
从“吃百家饭”到扛起一个家
他用孝心诠释“女婿半子”的深情
以善行为无依孩子撑起温暖港湾
三十多年来,他默默回馈家乡
成为淳朴乡风的见证者与传播者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
2025年第三次孝老爱亲类
“中国好人”段德才
感受他用爱与责任温暖一方的力量

善良如烛,守护一家三代
段德才的童年饱经磨难,自幼家境贫寒,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后,他依靠乡亲们的接济吃“百家饭”长大,这份守望相助的温暖,在他心中早早播下了善良的种子,而这份善意,也化作他对家人的深情守护。
段德才的岳母患精神疾病、生活不能自理,他将老人接回家中,无微不至照料,从医院陪护到居家照护,事无巨细。在亲情陪伴与药物治疗的双重作用下,岳母大小便失禁问题得到控制,精神状态也显著好转。段德才妻子介绍,母亲患病已十余年,许多人和事都记不清了,却能认出女婿,邻居们也感慨:“女婿半子,刘家婆好命,段德才就是她的亲儿子呀!”

段德才给岳母备药
这份守护,亦不是一时之举。“结婚40多年,他对我好,更对我的家人好。”妻子回忆,1996年初她的祖母年迈无人照料,彼时段德才已有三个孩子要抚养,生活本就繁重,但他仍主动提出将老人接回家中照料。祖母身患严重的银屑病,常因瘙痒抓得满身是血,染红衣物与被褥。段德才四处寻医问药,每天坚持为老人涂抹药膏、观察药效;每隔几天用艾叶水为老人清洗患处,把被褥、衣物放到阳光下晾晒杀菌,营造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这份悉心照料,一直持续到2000年老人88岁安详离世。
无血缘亦深情,护“女” 长大
段德才夫妇本有两个孩子,然而命运的馈赠,让他们的家庭又多了两份沉甸甸的牵挂——一双毫无血缘却胜似亲生的“儿女”。
1991年寒冬,段德才在家门口发现一名被遗弃的女婴,尽管家境不富裕,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将孩子抱回家,并办理领养手续。在爱与关怀中,养女茁壮成长,2017年出嫁时,她铭记父亲教诲,主动摒弃彩礼旧俗,成为当地佳话。

段德才夫妇与女儿合影
2005年,离异的妻弟没有能力抚养幼子,段德才又将3岁半的侄子接回家中抚养,不仅给予陪伴关爱,还承担其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所有开销,高中毕业后又资助其学厨师、帮建新房。如今,侄子在武汉当厨师月入过万,不仅与父亲团聚,更始终铭记姑父的恩情,逢年过节必回乡探望,他常说:“姑父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段德才夫妇与侄子视频聊天 视频截图
段德才用一生的善良,守护着家人,成为他们生命中最温暖的依靠。
从“受助者”到“奉献者”
在感恩的土壤中成长,成年后的段德才视乡人如家人,持续不断地回馈,无论是解困扶危还是公益事业,他慷慨解囊,毫无保留。在他看来,为大家办事就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快乐。

段德才农忙晒谷
自1995年担任村组长起,他在村组公路、美丽屋场、堰塘水坝、农村绿化等建设中,共投入义工队伍500多支,捐资14000元。此外,他每年都自付电费,抽水灌塘,供周边10多户农户免费从自家塘中抽水灌溉。年复一年,大家觉得也应该分摊点,他总是笑言:“与小时候受到的关爱相比,那点电费算不得什么。”
善举传乡邻,初心映“好人”
段德才的善良与担当,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着莲花堰村。近年来,该村不仅接连斩获多项国家级荣誉,乡风文明更蔚然成风。他孝老爱亲的故事也在当地广为传颂,近期,段德才荣登“中国好人榜”,他的善举被更多人看见、称赞,得知喜讯,他感慨道:“既荣幸又暖心。”在他眼中,自己只是莲花堰村一名普通的党员、村民组长,多年来照料家人,不过是尽了为人子、为人父的本分。
“这份荣誉属于咱华容乡亲,是家乡好风气的见证。”他动情地说,“往后我会继续守着初心,也盼着大家多传孝善、多帮邻里,让咱华容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温暖!”

以孝心守护亲人
用善行反哺乡邻
他的善举是平凡中的微光
却汇聚成温暖人心的炬火
温暖着十里八乡
致敬!凡而不凡的善良守护者
祝贺!“中国好人”段德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