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真善美,激励更多人向上向善,湖南文明网联合红网时刻推出“崇德‘湘’善・中国好人风采展”专栏,宣传“中国好人”的先进事迹,让凡人善举从“微光” 聚成“星河”,从“星河”凝成“暖流”,在湖湘大地营造出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让好人精神广泛传播。

脊髓灰质炎曾无情肆虐
夺走他右手的力量
也让右腿的长度悄然缩短
面对身体的缺憾与旁人的质疑
他没有向命运低头
而是用左手紧紧攥住粉笔
在乡村小学的黑板上
一笔一划写下对教育的执着与坚守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
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
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王小义
聆听他用热爱与奉献
为大山孩子点亮求学路的动人故事
汗泪为墨:逐梦板书之路
1976年,王小义出生在娄底市双峰县锁石镇的小山村,3岁时一场脊髓灰质炎,让他右手蜷曲如拳、无法发力,右腿比左腿短5厘米,童年的脚步始终伴着蹒跚。但“站在讲台教书”的梦想,却在他心里扎了根——1995年9月,他凭着苦学换来的学识,终于入职丰稼小学,可身体的残缺却立刻引来学生模仿,家长的质疑。

“哪怕花上比别人多数十倍的努力,也要用左手写好粉笔板书!” 王小义把委屈咽进心里,把誓言刻在行动里。课后的黑板上,他左手握粉笔反复练习,手臂酸到抬不起来就揉一揉;自家的门板上,他写满生字公式,擦了又写;甚至地上的沙土,都成了他的“练习本”。直到有一天,讲台上的他左手挥毫,板书工整流畅如行云流水,而蜷曲的右手仍紧紧勾着课本稳住身体——学生们自发鼓掌,家长们的眼神从质疑变成了敬佩。
他深知乡村教育责任重大,为提升教学质量,入职第一个学期,他刻写了46张蜡纸,油印习题一张张发给学生;教正方体表面积时,为了让孩子理解空间图形,他单手提锄头去田里挖土,回校后和学生一起和泥、捏模型,让抽象的知识变成能摸、能量的实物。
左手挥爱:呵护乡村儿童
在双牌小学教五年级时,王小义发现班上17个孩子里,12个是父母外出务工、缺少关爱的乡村儿童。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自掏腰包买蛋糕、备礼物,给孩子们过集体生日;遇到家庭困难的学生,就主动和家长商量,把孩子接到自家食宿,先后有5个孩子在他家吃了好几年饭,他从未收过一分钱。

2002年,为了让孩子有书可读、有玩具可玩,他拿出全部积蓄,买了500多册图书和篮球、跳绳等体育器材,在自家小院创办“家庭图书室”。放学后,孩子们抱着书坐在石阶上读,围着他打羽毛球,曾经冷清的小院,成了留守儿童最温暖的“第二个家”。
很少有人知道,这份温暖的背后,是王小义扛着千斤重担的生活:父亲患脑出血、帕金森综合征11年,母亲患胆囊癌6年,妻子因车祸卧床半年,儿子上学的费用全靠他微薄的工资,有时还要靠亲戚帮助。可即便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他对孩子的爱从未打折扣——课堂上依旧笑着讲课,课后依旧帮孩子辅导作业,仿佛自己的困境都成了 “小事”。
2010年当上双牌小学校长后,他更成了学校的“全能保姆”:修水管、装玻璃、洗水塔,脏活累活抢着干;一周要上二十六七节课,白天上课、管理学校,晚上还辅导学生;同时组织教师练技能、落实阅读工程、教学工程、健康工程,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匠心育人:领航乡村教育
2021年,组织上让王小义去更偏远的育贤小学当校长,那里的条件更为艰苦。他没有丝毫犹豫:“越是艰苦的地方,孩子越需要教育。”

为了改善办学条件,他成了“奔走的行者”:一次次联系爱心企业,为学校争取到1500余册图书;又联系村委给学校打井,解决了师生饮用水问题;去年4月,又四处联系校友,筹集6万余元修筑入校公路,彻底告别了“泥水路”。如今的育贤小学,绿树环绕,图书角、体育器材室一应俱全,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30年来,王小义辗转4所偏远村小任教,用左手板书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600多人走出大山,80余人考上重点大学,更有几十人受他影响,毕业后走上了教书育人之路。就连他的儿子,大学毕业后也选择成为一名乡村教师,继续传承这份对乡村教育的热爱与坚守。“看到孩子们有出息,看到有人接着做乡村教育,我这一辈子就值了。”王小义说这话时,眼里闪着光。
荣誉在心中闪耀
在接受采访时,刚荣获“中国好人”荣誉的王小义直言这份荣誉是送给自己最好的开学礼物。回顾30年执教历程,他表示自己从未过多纠结于“荣誉”二字,反而始终觉得能给孩子们上课是种幸运,这份幸运让他忽略了身体的缺陷,而在他心中,把学生教好,就是自己作为教师最大的价值,也是所能拥有的最高尊严。

身体的残疾或许限制了他的脚步
却从未困住他的精神
30年的时光或许染白了他的头发
却从未熄灭他的初心
王小义用左手书写的,不只是板书
更是乡村教育的希望
用残躯托举的,不只是学生的梦想
更是一代人对乡村的热爱与坚守
致敬!用一生践行教育初心的乡村校长
祝贺!“中国好人”王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