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雷锋网
讲解预约

用好红色文化资源 赋能思政引领力

2025-05-14 16:39:37  来源:南通日报  作者:  字体: 【小】 【中】 【 大】

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重要属性,也是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实践及其经验的理论升华。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具象载体,与学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是历史的必然与时代的要求,其中蕴含的政治认同价值与历史叙事张力,正在成为提升思政引领力的核心要素。

红色文化资源赋能思政引领力的价值意蕴

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在教育形态上丰富了思政育人知识图谱。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精神结晶,是新时代思政教育最鲜活的教科书。从南湖红船到延安窑洞,从万里长征到脱贫攻坚,这些承载着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红色记忆,通过革命文物、历史事件等具象化载体,将抽象的政治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精神图谱,使青年学生在触摸历史温度中增强政治认同。

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在文化传承上赓续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命脉。红色文化不是孤立的精神存在,而是植根于五千年文明沃土,与“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形成精神共振。当思政课堂引入红岩烈士狱中绣红旗的史实,讲述的不仅是革命者的忠贞信仰,更是对“留取丹心照汗青”民族气节的现代表达。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红色叙事中获得新生,构建起贯通古今的价值传承链。

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在实践创新上拓展了入脑入心的思政路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育人穿透力。以红色文化场馆为依托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将单向灌输转化为沉浸式教育、情景式体验,突破传统课堂边界,让学生在具体认知中完成价值内化。红色文化资源还具有精神滋养的复合效应,既是坚定理想信念的“钙质”来源,也是培育创新精神的动力引擎,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着不竭动力。

红色文化资源赋能思政引领力的实践形态

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不仅在思想上成为一种共识,而且在实践中也进行着广泛探索。通过思政课堂、校园思政、基地场馆思政和网络虚拟思政等多种形态的融合施教,将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政引领力充分发挥出来。

充实思政课堂,丰富嵌入式思政育人实践。红色资源如何嵌入学校思政课堂中?不能满足于教材内容的简单增加,而是需要进行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多样化开展小型课堂实践活动,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变。通过诵读红色典籍、观看红色电影、编辑红色墙报、组织知识竞赛、自编自演红色短剧、推广地方红色资源品牌等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亲身体验感。

依托场馆基地,拓展沉浸式思政育人实践。红色场馆是红色文化资源相对集中的地方,能够把历史事件、英雄人物、珍贵文物、留存遗址和纪念设施等革命传统文化资源生动具象化地呈现出来,通过浸入具体历史情景中,可以使学生更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地方高校可以牵头整合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资源,系统梳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革命历史研究的纵向坐标中绘制场馆思政线路图,将红色文化场馆由分散的点串成连绵的线。

借力数智技术,创新虚拟式思政育人实践。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政引领力,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尤其VR技术与多媒体设备结合,可以突破时空限制,通过创建逼真的三维视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体验的虚拟世界,使体验者仿佛置身红色历史的真实场景中,在互动中更加深入地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共鸣和认同感,从而增强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大思政”视野下红色文化资源赋能思政引领力的未来进路

如何将红色资源有效应用于“大思政课”建设,不断提升思政引领力,需要我们针对现实问题不断进行机制改革、技术创新和师资队伍的整合。

构建善用红色文化资源的“大格局”。以“统合”为主线,借助自上而下的统筹规划与自下而上的探究创新,推动社会各方面、各主体之间的育人功能得以协调、教育资源得以共享。随着教育部相关文件的出台,红色文化场馆与高校联合打造的“红色研学走廊”正在全面铺开,校地共建机制正在打开资源整合的新格局。将分散的遗址遗迹串联成主题鲜明的教育矩阵,这种深度协同打破了资源壁垒,构建起动态更新的内容供给体系。

搭建善用红色文化资源的“大平台”。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虚拟现实技术为红色文化应用于思政教育注入新活力。场景化教学重构了红色文化育人的时空维度,通过增加体验性的方式来体现红色文化资源的学理性和思想性,有效破解传统教育中时空阻隔的难题,突破单向灌输模式,增强历史在场感,将感性体验与理性认知有机结合,能显著提升知识留存率,使学生实现理论“入耳、入脑、入心、入魂”的转化,实现线上线下资源互为补充。

组建善用红色文化资源的“大师资”。实现“家校社”协同共育,发挥联动育人效果。家风建设是家庭发挥育人功能的必要之举,对于红色文化资源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切入点。充分挖掘学校课程中的红色文化案例,以实现较好的思政育人效果。将红色场馆思政与学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找到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网络教学的契合点,吸纳研究红色文化的专家学者、红色场馆的工作人员等人群来构建校外兼职思政课教师队伍,以融入协同育人的“大体系”。

来源:南通日报  作者:张杨乐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回顶部
版权所有:中国雷锋网 邮编:410217
地址:长沙市雷锋街道正兴路42号 电话:0731-88107959 微信号:hnleifeng
参观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 (16:30游客停止进馆) 闭馆时间:周一(国家法定假日除外) ICP备案:湘B1.B2-20070067-10
(C)2012.3 chinaleifeng.com,leifeng.red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