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长沙产业发展的澎湃浪潮中,雷锋精神正激荡出强大的时代动能。近年来,长沙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引领百万产业工人创新创业、爱岗尽责、奉献爱心,争做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传承者,在产业升级、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发光发热。7月1日起,长沙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长沙市总工会、星辰在线、长沙文明网推出“百万产业工人学雷锋”系列报道,深入产业一线,讲好产业工人用实干与担当续写着新时代雷锋日记的动人故事。
“光要打斜,刮才见真工。”在长沙津一凯帅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装配车间,罗中军将铁板微微侧起,借灯光反射辨识高低,刮刀在指尖宽度的弧线上缓缓推进。先是分块画线的菱形纹理,秩序分明;继而顺着明暗差异,于中心处“写”出“津一凯帅”四字。围观的青年员工屏气凝神,直至最后一刀收稳,车间才响起掌声。
罗中军在进行刮沿操作。
自2015年入职起,罗中军长期奋战在螺旋锥齿轮高端装备装配一线,主要从事磨齿机、铣齿机等整机装配与维修调试。在长期实践中,他系统掌握装配刮研、导轨与丝杆安装、主轴装配等关键工序要领,刮研基准面精度稳定控制在0.005毫米以内,并先后被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五四好青年”。对他来说,“学雷锋”藏在每一道工序、每一次复检、每一份可追溯的记录中。
以技立身 攻坚致用
2015年毕业入司至今,罗中军从实习生成长为装配工段组长,日常与千分表、塞尺相伴,围绕同轴度、平面度、配合间隙等关键指标精益求精。一次试车中,主轴转速提升受阻且轴承发热。他带队按流程逐项排查、反复拆装复检,最终将问题定位于轴孔不同轴;随即重新对位、复测、配合,故障得以消除。此后,他将这类处置固化为体系:先按工艺顺序排除共性问题,再回溯至配合面、定位基准与装配先后,做到对症施策、闭环验证。
除了技术精湛,罗中军还善于总结工作经验,以工艺重构提升工作效率。机床内防护若在主机上机后再现场配孔与拼装,耗时费力。他将工序前移,主机上机前完成预装与配孔,单人即可高效完成,后续装配更为顺畅。对狭小空间的配孔、攻丝难题,他自制小工装解决;常用孔位、基准尺寸与配合要点沉淀为个人工艺卡,形成“装一次—记一次—再装提速—最终固化”的闭环。近年,他主导或参与 H80 铣齿机、H350GH/H650GH 磨齿机等机型装配,并配合集团研发 H1250C 铣齿机,从零件铲刮到导轨、丝杆、主轴,再到整机联动与精度验收,均按期按质完成。
罗中军在操作机床自磨。
在他看来,岗位本身就是“学雷锋”的最好课堂。用户设备停机,他接到通知即赶赴现场;公司急件抢修,他与同事连续作业直至恢复,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更是家常便饭。工作中,罗中军下的每一刀并非都立竿见影,却要在角度、力度、节奏上严守分寸,可见的是指标改进,不易察觉的是耐心与定力——把“毫厘”当“天尺”,方能对得起“精密”二字。
以行带人 传薪成风
高端装备制造要行稳致远,不仅依赖个人的娴熟技艺,更需要可靠的团队与严谨的体系。企业长期坚持“师带徒、以赛促训、常态培训”的培养路径,罗中军既是受益者,更是参与塑形者。入职以来,他先后带教十余名学徒:先熟悉件号、结构与装配顺序;再将动作链分解为“示范—模仿—纠错—复练”;随后以阶段性实操考核巩固提升,并针对共性薄弱环节编制纠偏要点与操作提示,纳入班组共享资料,统一标准、统一口径、统一留痕。他强调“数据说话、记录在前”,对每一处偏差均要求给出原因判断、处理方案与复测结果,使问题可追溯、过程可复盘、经验可复制。
在现场管理层面,罗中军把竞赛与项目实践沉淀的严格流程、测量方法与精度标准,整理为班组SOP与点检表并常态执行:关键件装配实行双人互检与签名放行;易错点在工位卡上图示标注;重要参数电子化留存,便于统计分析与持续改进。针对刮研,他推进“粗刮—细刮—精刮”的三步法规范;针对故障研判,固化“先问工况—再看数据—最后看现场”的次序,减少凭经验的主观判断,提高处置一致性与准确度。
带徒重在“传理念、立规矩”。罗中军在教授刮研、找正、找平等要领的同时,更强调按工艺、按流程、按标准行事,把“个人绝活”转化为“团队共识”。徒弟谭海民入职时尚属实习生,经由“胆大心细、随手记录”的原则引导,逐步成长为班组骨干,能够独立承担关键工序。罗中军常说,带人如同做事,须将大目标分解为可度量的小台阶,台阶踏实,人才站稳。
进行机床装配。图片均由 长沙文明网全媒体记者 周子豪 摄
面对紧急交付,他坚持“响应靠前、质量为先”;在对外服务时,注重“快速到位、一次解决”;在日常作业中,倡导“规范、共享、复盘”的工作方式。他把个人的经验方法开放给同事,把易错点与改进项及时更新进共享库,让“个人优势”转化为“组织能力”。在他看来,这正是岗位上践行雷锋精神的应有之义:对同事负责、对产品负责、对用户负责。
罗中军常以刮研为喻:刀路要交叉推进,才能避免在同一条轨迹上越走越窄。做事亦然——经验要交叉、方法要共享、标准要沉淀。把个人“小我”拧进企业“大坐标”,把“学雷锋”从口号落实为秩序,把“匠心”从个体技巧升华为团队风气。这份从细节生长的力量,构成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支撑,也构成了新时代产业工人在岗位上践行雷锋精神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