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下午,“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第七届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讲述育人故事展示交流活动”在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举办。活动现场,16位教师作为首都教师的杰出代表,分享了他们的育人故事。
让我们来一起聆听讲述者之一,北京市少年宫活动策划教师朱楠的从教经历分享,一起从小细节启迪大智慧,从小场景构建大德育,感受榜样的力量。
讲述人简介:
朱楠,女,北京市少年宫活动策划教师,从事思政教育、党建党务相关工作,参与组织策划首都大中小学生榜样大思政课,北京市少先队集体舞展示活动、红领巾学堂和北京市少先队辅导员专业技能大赛等多项活动。
让我们跟随时间的脚步回到1963年,这一年,“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响彻中华大地。北京市少年宫的松柏林间随之响起“学习雷锋”的铿锵誓言;几十载薪火相传,从雷锋亭的拔地而起,到新时代学雷锋活动的创新开展,雷锋精神始终是这片沃土上不曾熄灭的火种。
近年来,为了深入贯彻新时代的育人要求,北京市少年宫持续构建校外思政育人体系。我们也在不断挖掘和选树新时代的典型。我于是想到再组织一次雷锋活动,有老师却问我:“在短视频时代,孩子们还能不能听进去雷锋的故事?”
面对这个疑问,我迫切地想找到答案,可翻遍了活动方案、查遍了教育案例,总觉得缺了点能真正打动人心的“真情实感”。直到某天,我翻找到一张保存在北京市少年宫的资料照片,画面里,一群孩子身着整洁的校服,面向榜样画像敬着队礼,胳膊绷得笔直,眼神亮得像星星,那整齐有力的姿态,仿佛能让人透过纸面感受到他们心底奔涌的崇敬与力量。“就是这个!” 我豁然开朗,原来我要找的答案,就藏在少年宫几十年传承榜样精神的历史里 —— 孩子们对榜样的向往与共鸣,从来都不分时代,只是需要我们从历史中找到唤醒这份力量的密码。
“经过不懈努力,我找到了曾在少年宫传递雷锋精神的一位退休老教师,接着,更多见证过榜样传承的前辈向我走来”。让那最初“不太可能”的想法变成了“必须要做”的信念。整整14天,我在层层叠叠的史料中摸索北京市少年宫建成七十年来的传承和脉络。当看到黄继光、刘胡兰、董存瑞,他们都曾在这里被铭记、被传扬,我的内心充满了力量。
榜样的传承更需要创新的方式,我们组织了一个系列活动,并邀请了对榜样事迹熟悉的嘉宾并反复琢磨他们每个人的特长,结合校外混龄教育的特点,决定采用新方式——舞台即讲台,通过五个环节全方位、沉浸式地展现雷锋精神。
活动开始了,一首《浏阳河》将大家瞬间带回雷锋成长的湘江河畔,曾扮演过雷锋的演员吴军老师从荧幕走到台前,一个小男孩突然举手:“雷锋叔叔,您会偷懒吗?”全场哄笑,吴老师却认真回答:“小朋友,钉子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话音渐落,中央戏剧学院的大学生涌上台,还原了雷锋雨夜送大娘回家的故事。是啊,当大学生用专业表演重现历史,当小学生用童真提问触碰精神,榜样便跳出了课本。
活动不知不觉接近尾声,5岁的小叶子弹奏起了《学习雷锋好榜样》,我听到了轻轻的跟唱,然后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紧接着,更多声音加入进来.....
活动结束后的几天,我意外地收到了一份作业,是北京市少年宫的同学们续写的《雷锋日记》。他们在日记中记录的一件件小事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与担当,心有榜样,从小做起,在一日日的坚持中,他们终将明白平凡的伟大。
随后,我们组织策划了榜样大思政系列活动,邀请战斗英雄、航天员等更多榜样人物与孩子们面对面。我们还在工作中学会用AI修复孙敬修爷爷的影像资料...
过去的9个月里,我们开展了8场活动,共邀请19位与榜样人物相关的人开展讲述,超万人参与我们的活动。
十年,我深深扎根在校外党建思政这片天地,每年结合最新的育人要求,和同事们策划各类活动,有提升核心素养的“未来公民暑期营”、有关注心理健康的“亲子乐跑”、更有我们一以贯之的思政教育,数十万孩子走进这里,在快乐中成长。
而这,也仅仅是十年。几代校外人筚路蓝缕,春华秋实,搭建起了孩子们心中最美的地方,这里是我们“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的三尺讲台,这里更是我们立德树人的坚强阵地。
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总守护青少年成长、培育时代新人的责任与使命,正激励着全体校外人继续书写着新时代的育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