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长沙产业发展的澎湃浪潮中,雷锋精神正激荡出强大的时代动能。近年来,长沙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引领百万产业工人创新创业、爱岗尽责、奉献爱心,争做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传承者,在产业升级、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发光发热。7月1日起,长沙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长沙市总工会、星辰在线、长沙文明网推出“百万产业工人学雷锋”系列报道,深入产业一线,讲好产业工人用实干与担当续写着新时代雷锋日记的动人故事。
在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掘进机总厂主驱动装配车间,轰鸣的机器声与飞溅的焊花交织成一幅热烈的生产画面。1988年出生的郭军,从一名普通学徒成长为技能大师,十五年如一日扎根一线:他用创新改造解决“老大难”工艺,在急难任务面前昼夜鏖战抢时间,把课堂搬进车间带出一批批骨干,还以党员身份组建突击队,冲锋在前、啃下硬骨头。学雷锋,对他来说,就是在岗位上一次次主动担当、精益求精,把平凡的日子过得不平凡。
谋创新于一线 难点攻坚见实效
耐磨带安装,曾是主驱动装配环节出了名的“硬骨头”:传统工艺需要将1.5毫米厚的耐磨带在高温硅油中浸泡加热2.5小时,取出后40秒内完成装配,不仅效率低,还存在烫伤风险。工友们戴着厚手套抢秒作业的场景,让郭军萌生了改变的想法。一次冬夜,他看到家中电热毯均匀发热的薄层,灵感随之而来——能否将“柔性加热”引入车间?
从电压、温度到有效加热面积,他和团队反复试验,废料样带一摞摞堆起,最终定制出220V柔性加热带,实现10分钟精准升温,装配效率提升24倍,也将安全风险降到最低。截至2024年,这一改进为企业节约成本4万余元。郭军说:“创新不是拍脑袋,是泡在车间里熬出来的。”
郭军在监视自动化设备。
类似的精准改进还有很多。主驱动螺栓紧固效率低,他改造拉伸泵站让效率直接翻倍;前盾主驱动分离拆解,他牵头攻关将维修周期缩短29天,单台节约成本19万余元;4.8米主驱动密封更换工艺优化后,每台节省200小时工时、年省费用超22万元。十五年来,他带队提交百余条改善提案,从“主驱动减速机快速放油工装”到“智能化螺栓拉伸器”,都紧贴生产急需。“一种螺柱拉伸器装置及控制方法”已申报发明专利,多项成果获集团与省级质量改进奖。
这种“把创新做到最前端”的意识,源自早年的一次历练。工作第三年,郭军在吉林参与隧道硬岩掘进机项目,初装时遇到同轴度难题,连续困扰团队数天,最终在一线生产工人的启发下更改结构方案,才彻底解决。那一次,他切身感到:很多方法就长在一线工人的手上,创新不分“蓝领”“白领”,关键在于敢不敢啃硬骨头、善不善于从现场找答案。正是这份笃定,成为他此后所有小技小改的“底色”。
扛重任在急时 关键任务保交付
“主驱动是掘进机的心脏,多拧错半圈螺栓,都可能让工程停摆。”刚入职时,郭军抱着厚厚的图纸连看三天三夜,蹲在设备旁一笔笔记下齿轮啮合角度;十五年后,他参与装配的近500台套主驱动,已贯穿北京地铁、长沙湘雅路隧道、深汕与甬舟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
郭军在操作螺栓紧固专用工具。
这种“稳”的能力,常常在最紧要的关头显形。2024年2月1日,距离春节仅剩8天,车间接到某工程局主驱动检修任务——常规需要20天,客户却要求6天交付。物流临停在即,生产计划不能乱,所有环节都要“快且准”。郭军把“作战图”画在黑板上:拆解—检测—修复—装配—测试,责任到人、时间卡点到小时;白天带班抢工,夜里复核质量。他的手被扳手磨出血泡,与油污凝成黑红色的痂;第6天傍晚,设备顺利发车。面对客户竖起大拇指,他只说:“生产计划就是作战指令,按期交付就是战斗任务。”
相似的“硬仗”并不少见。盛夏装配深汕、成渝中线、甬舟三台超大直径主驱动时,车间温度像蒸笼,他带着班组“人歇工不歇”,把衔接误差压到最低,最终三台设备全部按期交付。为什么能顶?他给出的答案质朴而清醒:“岗位就是阵地”,该上的时候必须上。作为党员,他总是带头干好最急、最难的工作,冲锋在前、守好产线节奏,让团队有了主心骨。
育人才在产线 传帮带中育先锋
在郭军的工作笔记里,最密的一页不是技术参数,而是“如何让新人更快接上电”。他既是班组长,也是集团内训师,探索出“师带徒+产能比拼+提案争优”的一体化培养法:先在教室里把图纸和工艺讲透,再到现场示范操作要领,最后回到课堂复盘失败案例与改进点——“理论—实操—回讲”的闭环,让传帮带在车间真正“落地生根”。
郭军在做工作笔记。
95后小蒋刚进班组时,装配螺柱精度总不达标。郭军没有急于纠错,而是把他叫到工位旁,手把手传授经验方法,带他在实操中一遍遍校准,下工后再把白天的问题归类讲清。三个月后,小蒋成了能在工地独当一面的服务骨干,如今已成长为班组技术中坚。像这样的转身,在这个班组并不稀罕——4名队员先后获评“革新能手”,10余名青年成为生产主力,2024年挂牌的“郭军技能大师工作室”完成多项攻关课题,成为主驱动装配新工艺、新工装的孵化器。把“我会干”变成“我们都会干”,郭军把传帮带做成了团队的优良传统。
作为支部宣传委员,郭军不仅育人,还育风。他把“学习强国”“创岗建区”等党建载体与产线目标打通,将交付率、一次交验合格率纳入党员责任岗考核;订单激增时,他组建党员突击队,优化人员结构与工艺流程,把单台装配周期从10天压缩到6天,月产量从5台跃升至12台。这支队伍在急难险重面前,既能硬起来,也能快起来。郭军说:“传帮带的意义,不只是多一个熟练工,而是你离开岗位时,团队还能把标准守住、把节奏顶上去。”
郭军在协助同事解决故障。图片均由 星辰全媒体记者 周子豪 摄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要把眼前的事做到最好,不辜负这身工装。”十五年的轨迹,从物料领用到统筹排产,从5人小组到90余人的“大班组”,从吉林硬岩项目的“喷混桥”到超大直径主驱动的并行装配,郭军把一个个“小问题”在现场掐灭,把一个个“小改进”做成“硬工艺”,也把“党员就该钉在最险处”的话变成一次次“站在最前”的行动。如今,他正为“长沙市技能大师工作室”申报而努力,希望把多年一线沉淀下的经验传授给更多人,以自身实干激励更多产业工人学雷锋、做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