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7月1日讯(记者 黄藤)1960年10月,雷锋所在部队团党委为了宣传他的先进事迹,特请雷锋口述,由战友代笔整理了一份材料,原题为《雷锋同志模范事迹材料》,但当雷锋看到这份材料时,他却拿起笔,自己改了一个标题:《解放后我有了家 我的母亲就是党》,改后的标题语言直白如话,但这就是雷锋的心声。这份材料生动记录了雷锋决心应召、入伍第一天、第一堂政治课、照顾一位老太太、节约二百元钱、防洪抢险等故事。看似只是一次标题的修改,却蕴含着雷锋精神的核心密码。
雷锋给战友展示手背上被地主婆砍伤的疤痕。
对“家”的认同——从孤苦无依到信仰扎根
“我出生在一个很贫穷的农民家庭,祖辈给地主家当佃户……”雷锋的童年记忆里,只有破碎的家庭与刻骨的苦难。父亲被日寇打死,哥哥因工伤惨死,弟弟活活饿死,母亲在地主家受辱自尽。剩下孤孤单单7岁的雷锋,给人家放牛喂猪,上山砍柴,他的手又被地主婆砍伤,“疼得我喊娘,娘不应,喊爹,爹不答。”
1949年8月和1954年底,雷锋曾两次要求参军。1959年12月4日,雷锋第三次报名参军,12月10日,雷锋在《弓长岭报》上发表文章《我决心应召》。
在《我决心应召》中,雷锋动情写道:“伟大的党啊!您搭救了我,给我吃的、穿的,送我念书,我戴上了红领巾,加入了共青团,参加了祖国的工农业建设,一天天地成长起来……”部队更让他感受到“亲如爹娘”的温暖:营长深夜为他盖被寻医,战友们同吃同住同学习。童年的雷锋孤苦无依、饱受磨难,直到新中国成立,雷锋的命运才迎来转折,找到“家”的温暖与“根”的归属——党就是他最坚实的依靠和情感寄托。正如他在日记中所说:“伟大的党啊!您是我慈祥的母亲,要是没有您,我很难想象自己的一切。今天您需要我,我一定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和一切困难,永远忠于您,忠于人民……”
对“党”的感恩——滴水涌泉的赤子情怀
1961年秋,雷锋在抚顺送老大娘回家。
“好孩子,大娘忘不了你呀!”沈阳火车站里,雷锋帮素不相识的老人背行李,搀扶她上火车,饿着肚子把面包让出去,这样的场景,在雷锋的生活中屡见不鲜。雷锋把对党的感恩之情,转化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具体行动。他带病为小学工地推砖,工人们敲锣打鼓送来感谢信;他悄悄捐款200元支援灾区,却说:“这钱是人民给我的,我现在把它还给人民,支援人民公社发展生产,你们一定要收下这笔钱,就像做父母的收下自己儿子的钱一样,是不必客气的。”
1960年5月22日,雷锋向抚顺市望花区和平人民公社捐款。
这些看似平凡的善举,源于他心中炽热的感恩。入伍第一天,高烧中的他被营长脱下棉大衣裹住时,雷锋激动得泪水流湿了枕头,“我真想掏出自己的心来献给党”;学习汽车原理时,他帮战友佟占佩补习,“分小节讲,讲一小节,让他重复一遍,这样一句一句地教。”“做这种事——自己应该做的事,本不想叫领导和同志们知道,因为党的恩情我永远也报答不完。”正如雷锋修改的标题中,将党比作“母亲”,而他甘愿做党的孩子:把党的温暖化作涌泉相报的实际行动,用点滴善举诠释“为人民服务”的誓言。
对“使命”的践行——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事业
1960年1月9日,雷锋上了“入伍第一堂政治课”,观看了电影《董存瑞》。战斗英雄董存瑞炸碉堡的画面让雷锋“流出了热泪”。他将黄继光的画像贴在日记本首页,“每天写日记,我要先看看他,想想他。”这种精神坐标的建立,让个体生命与时代洪流产生了深刻共振。
贴有黄继光头像的雷锋日记扉页。
在暴雨引发的洪灾中,雷锋不顾生病坚持参加上寺水库抢险。他徒手挖泥以致“手指挖破了皮”,但当他看到左上的伤疤,又想起了过去的苦,“心想今天为了保卫人民生命财产不受损失,手指破点皮算得了什么,我继续干。”当卫生员强制他休息时,雷锋从挎包里拿出日记本,翻开第一页,一眼看见了战斗英雄黄继光的像,一种力量鼓舞着雷锋,他说服卫生员重返前线。“伟大的党啊,我慈祥的母亲,我所有的一切都是属于您的。我要永远做您忠实的儿子,做人民的勤务员。”从“为爹妈报仇”的朴素仇恨,到“我要把自己可爱的青春献给祖国最壮丽的事业”的崇高理想,雷锋将个人命运完全融入党的伟业,正如他在日记中的誓言:“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哪怕高山、大海、巨川,就是头断骨粉,也身红心赤,永远不变。”雷锋修改的标题《解放后我有了家 我的母亲就是党》,为我们解锁了他精神世界最动人的情感密码:深厚的归属感、炽热的感恩心、明确的方向感。这种从“家”到“党”再到“使命”的情感升华,不仅是共产党员应有的精神底色,更是百年大党永葆青春的力量源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让我们以雷锋同志为榜样,把“我的母亲就是党”的深情告白转化为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动力,以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