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雷锋网7月29日讯(记者 黄藤)7月25日,第五届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在湖南长沙落幕。湖南雷锋纪念馆付汝佳荣获“金牌讲解员”(志愿组)称号。这是湖南雷锋纪念馆首次获得该荣誉,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这个“国字号”舞台有多难上?全国仅有175名顶尖选手获得参赛资格,堪称行业最高水平的“神仙打架”;而在省级选拔中,代表名额更是仅有5席,真正的“万里挑一”。从市级选拔脱颖而出到省级竞赛崭露头角,最终成功在全国总决赛取得佳绩,今天,让我们对话付汝佳,分享这枚“金牌”背后,有着怎样的拼搏故事?
问:当得知自己拿到“金牌讲解员”荣誉的那一刻,您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那一刻最强烈的感受是?
答:当时整个人都懵了,盯着大屏幕脑子一片空白,像在做梦似的。第一反应不是兴奋,而是“这真的是我吗?”紧接着涌上心头的不仅是喜悦,还有感恩——指导老师、馆领导以及帮助支持我的同事、朋友的脸一下子全冒出来了。这块金牌太沉了,承载着大家的心血。眼泪根本忍不住,是压力突然松了弦,又被幸福砸中的感觉。
问:从馆里选拔,到市里、省里,最后进入全国决赛,哪一关让您觉得最“悬”?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答:国赛初赛阶段最煎熬。到了全国层面,选手个个身怀绝技,评委眼光也很“毒辣”。最大的坎是稿子方向推翻重来——省里专家觉得前期选择的稿件内容创新性不足,也不够切合大赛主题。那段时间团队连轴转,光是稿子的方向就换了5次,小修不计其数,写了几十个版本。既要保证史实精准,又要挖掘动人细节,还要在有限时间里讲出高度和情感,这个平衡点太难找了。
问:有没有哪次练习练到想放弃?或者因为稿子总记不住、效果不理想而特别崩溃?最崩溃时怎么挺过来的?
答:太有了!决赛公布决赛名单后,当场就要抽上场顺序和讲解主题,我抽中的是王永志——这位航天英雄。短短三天要完成撰稿、视频制作,还要练到流畅表达,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脑子都熬得发沉。
但航天领域的内容专业性强,火箭、导弹、载人航天等术语晦涩难记,背稿子时总卡壳。在偶尔熬不住时,看到领导同事们为我连轴转,我还有什么资格说放弃?雷锋馆就是我的底气,硬是把我从崩溃边缘拽了回来。
比赛前一晚深夜在房间练习,讲到关键数据时又卡住了。看着镜子里自己红着眼圈、慌慌张张的样子,积攒的压力突然绷不住了,我一边哭一边懊恼:“怎么就是记不住?再多一天时间也好啊!”第二天上台前手心还在冒汗,但看到同事们发来的温暖鼓励,想到台下有那么多人为我而来,我深吸一口气走上台。没想到那些背了无数遍的内容,竟顺着情绪自然讲了出来,总算稳定发挥完了全程。这场考验,从来不是我一个人在扛。
问:全国高手那么多,您觉得您的讲解最打动评委、让您最终取得国赛荣誉的“绝招”是什么?
答:要说绝招,可能是个“笨”办法——“真”。一是内容真,我们挖掘了很多鲜为人知却直戳人心的细节,不搞空话;二是情感真,我把对先烈的敬意完全融进讲解里,这份真心,评委能感受到。再加上团队打磨的呈现细节,让这份“真”能扎进听众心里。
问:站到全国决赛的台上,面对那么多评委和镜头,您有哪些克服紧张、稳住不慌的小妙招?
答:紧张肯定有的!我的笨办法是:把评委当听众,把比赛当分享。上台前深呼吸,心里默念“我是来讲湖南红色故事的,不是来比赛的”。注意力全放在要讲的人物和细节上,沉浸进去就不慌了。另外,稿子熟练、前期准备扎实才是最大的底气。还有,想想身后有整个团队撑腰,就像吃了“定心丸”。
问:这趟比赛,最值的是什么?历时半年的比赛,您觉得最大的成长和收获是什么?
答:最珍贵不是金牌,是认识自我。最大成长有两点:一是开阔了眼界,全国顶尖选手的水平让我知道山外有山,自己在理论深度、控场能力、肢体语言上还有得学;二是懂得了团队的力量,—个人再强也走不远,这份同甘共苦的情谊,比金牌更珍贵。
问:有没有最想感谢的人?分享一两个让您觉得特别暖心的故事?
答:必须是我们雷锋纪念馆这个大家庭,这块金牌,是全馆人托举出来的!馆领导是“定海神针”,关键时候总能指明方向;张璐琪科长是“全能管家”,从写稿改稿到舞台表达,再到服饰妆容造型,甚至失眠时陪我聊天,事无巨细全操心。
记得拿到国赛资格后,前几版稿子全被打回,急得直掉头发,后来我们决定讲芷江机场修建的故事后,馆领导立即协调推进。第二天凌晨五点,天还没亮,我们团队和摄制组出发了。从早上五点到晚上七点,我们马不停蹄地赶往芷江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收集素材、取景,又专程去探访了98岁的陈冬元老人,还到芷江机场实地拍摄,忙得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生怕错过一个细节,虽然忙碌辛苦,心里却很踏实。
后来回到单位,领导和同事们又逐字逐句帮我修改了无数遍稿件,每一处细节都反复打磨。现在回想,最让我感动的是,领导们从不是只在幕后指挥,而是真真切切地陪我们一起“下场战斗”。如果没有他们这样毫无保留地支持和付出,就不会有这个故事的完整呈现,更不会有我后来能站在国赛舞台上的机会。这份温暖和力量,我一直记在心里。
问:拿了金牌回来,算是一个新起点。您接下来最想在讲解工作上有什么规划或小目标?
答:金牌是荣誉,更是责任。接下来想做好三件事:一是“深挖精讲”,把比赛中的收获融入日常,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二是“拥抱新招”,用短视频、直播这些新平台,让红色故事传得更远;三是“团队共进”,把经验分享给同事,一起把咱们馆的宣讲品牌擦得更亮。
问:您最想跟同行分享的一条“实战经验”,或者最想说的话?
答:内容为王,情感是魂,团队是根。技巧重要,但打动人的永远是故事本身和你的真心。别怕下笨功夫去挖细节,还有——千万别单打独斗!找到支持你的团队,当大家为了一个目标拼命时,那股力量超乎想象。
问:如果用一句话、一首歌形容这段历程,您觉得是怎样的?
答:一句话:“一群人,一条心,一件事,一场无悔的追寻。”一首歌:《追梦赤子心》。这趟国赛之行,就是带着赤子之心,在团队的支持下,向着目标奔跑的过程——有泪有汗,更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