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雷锋网7月15日讯(记者 黄藤)近日,在工地打工的农民大叔刘诗利参加作家陈行甲新书分享会,视频在网络走红。7月11日,刘诗利在《人民日报》撰文,他说自己“每次翻开书,都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刘诗利表示,读书就是“把自己弄得好一点”,读书提高了水平,才能把事情做好;读书不光能获取信息,还能休息放松、让人心情好。
文章中,刘诗利还分享道:“我爹给我在集上买过两本书,内容到现在我都记得很清楚。一本是《雷锋的故事》。雷锋去报名当兵,人家说他体重不够,他说‘我还没吃饭呢’,让人家等一会儿再称,还有他开车的故事、帮助老百姓的故事。”
刘诗利从书中汲取力量,视读书为提升自我的阶梯。无独有偶,他提到的《雷锋的故事》主人公雷锋,同样是一位酷爱学习的典范。书中生动描绘了大量雷锋无私奉献的实例、见缝插针刻苦学习的故事。
书籍概述
《雷锋的故事》由陈广生、崔家骏编著。书中以雷锋的成长经历为线索,通过叙事手法,生动再现了他生前的真实事迹。书中展现了雷锋的多面形象:他热爱学习,争分夺秒读书;他不惧艰辛,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凡业绩;他勤俭节约,珍惜一针一线;他助人为乐,在火车上为老人让座、帮大嫂购票、为旅客端茶送水。
全书运用生动的叙事手法,将雷锋生平事迹凝练为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小故事。文字质朴却充满真实力量,于平凡细节中传递着深刻感动。这些故事不仅让读者如临其境,更能唤起内心的敬佩与反思,激发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愿望。
经典故事节选
(一)1959年底,辽阳市开始征兵。已经在鞍钢工作的雷锋敲响了焦化厂书记李钦荣的门,他再一次表明了自己要参军的决心,李书记问他:“小雷啊,你想好了没有,当兵不但没有工资,还很艰苦,你啊受得了吗?”雷锋说:“李书记,我受得了,旧社会我什么苦没有吃过呢?我不怕吃苦,我只想当兵!”
李书记被他的坚定感动,同意了他的请求。回到宿舍,雷锋连夜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我决心应召》,发表在《弓长岭报》上。
参军需要体检,雷锋到了体检站,量身高时,他忙对医生解释说:“别看我个头小,可是个推土机手,满身是劲儿!”医生笑了笑,没有说话。量体重时,雷锋站在磅秤上,使劲往下压。医生笑道:“小伙子,你使多大劲儿也添不了秤,还不够五十公斤哩!”“我可是没吃早饭就来了,要吃过饭,保证够了!”雷锋赶忙解释说。
这话把医生逗得哈哈大笑。当他脱下内衣作内科检查的时候,医生发现他脊背上有些伤疤,惊异地问:“你这些伤疤是……”一提起这些伤疤,雷锋便痛楚地说:“医生,这伤疤是旧社会在我身上刻下的仇恨呀!为了人们永远不再有这样的伤疤,我才要求参军的!”
医生很同情他,但考虑他的身体条件差一些,就叫他再去找人民武装部的领导同志谈一谈。经过谈话,武装部的同志把雷锋暂时编到了预备队里,待最后研究确定。
(二)
一九六二年春节,同志们都愉快地在一起搞各种文娱活动。雷锋和大家打了一会儿乒乓球,心里却觉得有件什么事没做似的。原来他想到每逢年节,正是各个服务部门和运输部门最忙的时候,这些地方是多么需要人帮忙啊。他立即放下乒乓球拍,向副连长请了假,直奔抚顺瓢儿屯车站,帮助打扫候车室,给旅客倒水,扶老携幼,帮旅客上下车。车站上的同志以为雷锋又是趁出差的机会,在这里为大家服务,于是上前问道:
“雷锋同志,春节还出差吗?”
“是啊!春节你们太忙了,我来出个公差……”
“这……”车站上的同志感动地说,“你辛苦了,休息休息吧!”
“做这点事累不着。”
雷锋就是这样永不停息地为人民做好事,难怪人们一见到为人民做好事的同志,就自然而然地想起了雷锋……
(三)
雷锋常说:“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全班同志团结一心,都以“钉子”精神坚持读毛主席的书,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班里的同志有的入了团,有的入了党,就连平时不大爱学习的小乔,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他们成了全连又红又专的先进集体。战友们谈论起来,都感到取得这些成绩是和雷锋分不开的。
就说雷锋的“小图书馆”吧,每天都吸引着身边的战友们,一有闲空,不是这个来找毛主席的书,就是那个来借革命故事。原来,雷锋挎包里的书,一天天地多起来,挎包里装不下,他就钉了一个小书架,把书都放在书架上。战友们都称这个书架是“小图书馆”,是大家的学习园地。
雷锋非常喜欢读书,无论是在紧张的训练间隙,还是在短暂的休息时刻,毛主席著作、古典小说、英雄传记等书籍都常伴他左右。这份对阅读的执着并非孤例,正如“工地大叔”刘诗利朴实而真挚地感悟:“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愿你,愿我,愿每一个热爱阅读的普通人,都能在生活缝隙中寻找到自己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