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李文学)弯曲的左臂搭着风衣,右腿前弓正迈步前行……在雷锋生前所在部队营区,雷锋塑像犹如鲜红的路标,感召着一代代官兵砥砺前行。
半个多世纪以来,部队虽然经历7次搬迁,5次转隶,但始终把雷锋精神当作“传家宝”,坚定信仰不迷路,既做雷锋传人,也做强军先锋。
接过雷锋的车,祖国和人民哪里需要,他们就出现在哪里。
为了把雷锋精神融入官兵血脉,部队坚持用系统教育培塑信念、靠文化浸润启发自觉,入营上好“洗礼课”。每年新兵一入伍、新学员一报到,部队都第一时间组织他们参观雷锋纪念馆、雷锋连和雷锋班,让他们入营之初就在头脑里烙上雷锋印记;服役上好“升华课”,做到每月一次《雷锋精神大讲堂》教育课,每逢“3.5”“8.15”“12.18”等重要纪念日,部队都组织官兵重温领袖题词、追忆雷锋事迹,还持续开展续写雷锋日记、续存雷锋存折等特色活动;离队上好“驻魂课”,每年老兵退伍前,都要在雷锋塑像前举行离队宣誓,颁发《“雷锋部队”服役荣誉证书》,激励他们“无论身在何方,都不要忘记和雷锋这个伟大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从部队走出的2万多名复转官兵,自发成立了邓州“编外雷锋团”、枣庄“雷锋精神教育基地”等20多个学雷锋组织,形成了遍布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学雷锋网。
“学雷锋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一项独立的工作,只有与备战打仗相融合、与岗位实践相对接,才能学得起来、传得下去。”部队政委孙树志说。
进入新时代,部队紧紧扭住能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深入开展“岗位学雷锋、强军当先锋”活动,先后涌现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黄帮维、全军红旗车驾驶员标兵毕万昌等一大批训练尖子,在集团军以上专业比武中13次夺得名次,3项革新成果被上级推广。
旅修理连三级军事长戎朋光原本只有初中文化,但他在“全旅转型、人人创新”氛围感染下,利用业余时间勤学修理书籍、苦钻器材革新,研究创新空气动力艇、冬季蓄电池保温箱和牵引车自动拖挂装置等10多项成果,成为官兵比学赶超的“发明大王”“明星教员”。
雷锋精神穿越国家和民族,走上了世界的舞台。
雷锋精神不仅广播在祖国大地上,还伴随着他们逐渐走上了世界舞台。
在赴马里维和期间,虽然施工任务很重,但只要有空闲,官兵们都会自发地到附近街区平整道路、填埋冲沟,改善驻地群众出行环境;帮助驻地周边学校修缮篮球架和桌椅等文体设施,向学生赠送篮球和文具……
2004年,该部军官于洋带领部队赴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期间,以英雄行为和无畏壮举,让当地居民和各国维和部队知道了“中国雷锋”。
当时,距离绥德鲁市中心仅4公里,一座废弃的供水站氯气罐发生泄漏,周边动植物被毒死一片,数千居民被迫逃离家园。于洋带领官兵组成3支抢险小分队,第一时间挺进事故现场,成功排除了险情。虽然身处异国,语言不通,但当地居民不约而同地向中国工兵竖起了大拇指。
在这期间,官兵们还在维和营地建起了雷锋展室,向当地21所学校、4个城市赠送了雷锋铜像、英文版《雷锋故事》。
2016年,该部部分官兵再赴马里执行维和任务。不到半年,他们就在马里建成一座雷锋纪念馆。
“雷锋的战友永远做雷锋! ”雷锋连指导员杨加木说,官兵们时刻把雷锋形象刻在心里,把雷锋精神化作行动,努力当好新时代雷锋传人。
朝阳下,一名战士正小心翼翼地擦拭着雷锋塑像,一下,两下……光芒猛地散射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