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雷锋网
参观预约

全国道德模范尼玛顿珠:点燃高原牧民希望的火把

2020-09-14 10:34:4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字体: 【小】 【中】 【 大】

尼玛顿珠(中)正与牧民交谈。 曹枝清摄/光明图片

提起西藏阿里,许多人脑海中浮现出的是,壮美的神山圣湖、闻名于世的古格遗址、威猛的野牦牛、灵动的藏羚羊。但真正走近这片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大地,会发现美景背后是高寒缺氧等严酷的生存现实。

由于自然气候恶劣和生产方式落后等诸多原因,在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阿里地区,千百年来,绝大多数牧民沿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天放牧、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生活。然而,总有人不甘寂寞,改则县抢古村党支部书记尼玛顿珠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让抢古村的人们过上幸福的好日子,尼玛顿珠一直奋战在脱贫攻坚战役的第一线。5年来,他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全体村民大胆改革创新,不断拓宽增收渠道,成立牧民集体经济合作社,推动粗放落后的牧业生产向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经营发展,点燃了高原牧区改革的一把火。

党的好政策,敲开了牧民群众致富的大门

初秋9月,牧草披金。当记者在抢古村见到村党支部书记尼玛顿珠时,他刚刚参加完在拉萨召开的西藏自治区成立55周年座谈会归来。尼玛顿珠脸上带着藏族牧民特有的质朴笑容,“抢古村从糌粑吃不饱,到家家建新房,户户有存款、余粮,这正是西藏成立55周年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缩影。说到底,是党的好政策,敲开了咱牧民群众致富的大门。”

今年55岁的尼玛顿珠,祖祖辈辈生活在抢古草原上。“记得小时候实行分配制,一家9口分得的糌粑根本不够吃,母亲把冬宰时风干的一点牛羊肝肺磨成粉,和着糌粑一起吃。尽管难以下咽,但能勉强填饱肚子。”

抢古村地处国道317沿线,藏北羌塘草原腹地。除了海拔高、自然条件恶劣的不利因素外,群众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劳动技能差,全村73户290人日复一日靠放牧维持生计。放牧—出售畜产品—换取糌粑等生活必需品—放牧,周而复始……如何才能打破这样的循环,让大家伙手里有些现钱?1998年被选为村干部的尼玛顿珠经常思考这个问题。

在党中央的关心支持下,数十年来西藏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特别是在以“两个长期不变”政策为基石的农村产业政策下,西藏广大农牧民群众享受了比内地更加优惠的富民政策,极大地解放了农牧区生产力。“有这么好的政策,我们不能再等靠要了,首先要转变观念、主动作为,不断拓宽牧民增收渠道。”尼玛顿珠说。

瞅准城市建设的热潮,2007年尼玛顿珠带着6名牧民成立了一支施工队。2008年夏天,政府划拨资金为改则县牧民建设标准化羊圈,其他村都是请外地施工人员建设,而抢古村实现了自建。当年,抢古村的劳务收入达到15万元,这是全村第一次有了牧业之外的村集体收入。接着,抢古村利用政府出台的农牧民贷款、税收等优惠政策,分别在2012年、2013年投资开办茶馆、商店、洗沙场、农机修理厂……全村从过去依靠单一传统牧业发展到现在多种产业并存,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这些看似细微的转变,却让商品观念、市场意识在抢古村牧民心中扎下了根。

牧民变股东,就像把草拧成了一股绳

“坚决打赢改革试点攻坚战,为牧区改革发展蹚出一条新路子。”这是2015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尼玛顿珠向组织和全体村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当时阿里地区决定在改则县进行牧区改革试点,尼玛顿珠主动申请将抢古村作为试点村。“那时我们村有49位贫困村民,贫困面约20%,牧民们强烈渴望早日摆脱贫困。另外,全村基层组织坚实有力,为改革试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尼玛顿珠说。

尼玛顿珠积极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在充分调研摸底的基础上,抢古村将零散的专业合作组织整合为“抢古村牧民集体经济合作社”,在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下,全村85%的牧户以牲畜入股、劳动力入股、联户放牧、草场流转的方式参与合作运营,实行劳动力、草场管理、畜产品购销等“六个统一”,建立起符合实际的牧业改革新模式。

改革试点的第三年,全村收入实现了翻番。2019年,合作社总收入达531.9万元,实现利润389.6万元,入社社员人均分红5万多元。此前部分对改革心存疑虑的牧民,主动加入了合作社。

曾经的贫困户洛桑感慨道:“改革前,我们两口子依靠农村低保和政策性补助过日子,喝不起酥油茶,每年只有两三只过冬羊。2019年,我们一次性拿到了6万多元的现金分红,生活也更有盼头。”

新的改革模式让每个牧民成了股东,促进了牧户与村经营主体“联产联业”“联股联心”,增强了村民集体意识、合作意识和市场意识,实现了由过去分散式、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转变。

尼玛顿珠说:“这就好比把草原上的草拧成了一股绳,变得更有力量了。”

做大做强产业,让群众致富增收的步子迈得更快更稳

2019年9月,距离抢古村不远处的草原上,一座现代化的牛羊肉冷冻库拔地而起。

在尼玛顿珠的争取下,政府投资600多万元在抢古村建起了冷链物流产业基地,冷库最大库容32吨,可一次性集中容纳2370个绵羊单位牛羊制品,解决了牲畜四季出栏冷藏和物流等问题,促进了畜产品加快流通,提高了牲畜出栏率和商品率。

“过去,牧民都是在冬季集中宰杀牲口后各自运到城市售卖,现在牧民随杀随卖,等于是把市场建到了自己村头。”尼玛顿珠说,冷链物流基地建成后,辐射带动了物玛、麻米2个乡6个村的牲畜出栏。

从生产、经营到销售,抢古村牧业产业发展的路径被一一打通。通过“基地+合作社+牧户”模式,有效带动了群众稳定增收致富。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6万元(不含政策性补助),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摘帽。这是抢古村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

昔日一个贫穷落后的牧业小村,在短短几年里换了新颜。

作为“牧改第一村”,尼玛顿珠带领村民大胆进行牧业改革取得的成功经验,被复制推广到全西藏的牧区。2018年,尼玛顿珠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又荣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和“最美奋斗者”称号。

抢古村,藏语意为和谐村。面对未来,尼玛顿珠说:“下一步,全村还将依托科技和畜牧业优势资源,做大、做强产业规模,把牧业改革引向深入,创造更加富裕和谐的新生活。”

短评

苦熬,不如苦干

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西藏阿里,经常可以听见这么一句话:“在这里,躺着都是一种奉献。”当然,这只是当地干部对在极高海拔生活、工作面临艰难和挑战的一句戏言。

但在人均寿命只有70.6岁的世界屋脊,有人选择了苦熬,也有人选择了苦干。两种不同的态度,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人生。苦干,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

抢古村党支部书记尼玛顿珠,无疑是选择了后者。在自然生存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条件有限的藏北羌塘草原,他“不等、不靠”,敢闯敢干,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大胆改革,以牧业产业化发展为基础,创新“四个入股”“六个统一”的牧业生产经营模式,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打破了牧民沿袭千前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启了高原牧区改革的新征程。

对于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尼玛顿珠,他的人生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脚踏实地的奋进精神。自从2015年抢古村组建“牧业集体经济合作社”,在全县率先实行牧区改革,尼玛顿珠从征求改革方案,到构建“基地+合作社+牧户”产业化平台,健全合作社管理办法,再到制定社员工分制、分红细则等,马不停蹄地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牧业改革的各个环节。村民形容他是“一头永不知疲倦的野牦牛”。

“勤奋蹄的牦牛,才能吃到最肥美的牧草;擅扬鞭的牧人,才能喝上最甘甜的牛奶。”这是尼玛顿珠最爱说的一句话。抢古村5年的牧业改革,尼玛顿珠几度寒暑的付出,不仅改变了家乡面貌,更改变了当地牧民陈旧的观念和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

苦熬熬不出新生活,幸福的人生只能靠奋斗。如果说,一个人的奋斗和汗水,可以守得春暖花开,那么亿万人的奋斗和汗水,则可以浇灌出更加富饶的美丽中国,创造出更加精彩的中国故事。让我们以尼玛顿珠这些奋斗者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涵养家国情怀、激扬奋斗精神,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坚定前行。(记者 尕玛多吉)


回顶部
版权所有:中国雷锋网 邮编:410217
地址:长沙市雷锋街道正兴路42号 电话:0731-88107959 微信号:hnleifeng
参观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 (16:30游客停止进馆) 闭馆时间:周一(国家法定假日除外) ICP备案:湘B1.B2-20070067-10
(C)2012.3 chinaleifeng.com,leifeng.red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