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雷锋网
参观预约

从《中国青年》风靡全国: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始末

2020-03-06 10:28:58  来源: 中国青年杂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  字体: 【小】 【中】 【 大】

大家都知道,每年的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全国人民都会大张旗鼓地开展学雷锋、做好事的活动,这也是为了纪念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的发表。

但许多人或许并不清楚,毛主席题词的确切日期其实是1963年2月22日,并不是3月5日。而且,这个题词是毛主席应《中国青年》编辑部的邀请才题写的。

按照当时中央书记处的决定,《中国青年》杂志在当年3月2日最先刊登了这份题词。3月4日,由新华社发通稿。3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才陆续刊登了题词手迹。”

坐在《中国青年》记者面前的,是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王江云和他的爱人赵青。

王江云(左)与妻子赵青(右)徐吉鹏 摄影

王江云老人如今已是90高龄,从1954年来到杂志社至1982年转调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老人为团中央机关刊《中国青年》杂志奉献了人生最宝贵的28年;而82岁高龄的赵青老人,从1958年入社后,就一直在此工作,直至1992年退休。

在中国青年杂志社工作期间,老两口参与并见证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全国青少年“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热潮、毛主席为雷锋同志题词、周总理来访《中国青年》编辑部、《中国青年》1978年的复刊,以及改革开放之初轰动全国的“潘晓讨论”,等等。

回忆起1963年《中国青年》编辑部向毛主席请求题词的过程,作为当时人、当事人,两位老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话匣子一下子被打开,脸上洋溢着喜悦的光彩,仿佛再次回到了那段青春激昂的岁月。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老两口坐在客厅沙发上,向《中国青年》记者娓娓讲述那段尘封多年的记忆。

《中国青年》恳请毛主席为雷锋题词

时间退回到1963年2月初。1962年8月15日在辽宁抚顺因公殉职的战士雷锋的事迹,此时已走出军营、走出辽宁省,首都几家大报先后报道了雷锋的生平,并刊登了他的部分日记摘抄: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我们吃饭是为了活着,可活着不是为了吃饭。我活着是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而斗争。”

《雷锋日记》中那朴素的语言、简短的记叙,处处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辉,读来令人敬佩、催人奋进。

当时,《中国青年》编辑部大多是青年人,大家无不被雷锋精神所感动,同时也都思考着如何把雷锋更全面、更完整地介绍给广大青少年,让雷锋精神在更大范围内给人以教育和启迪。

经过反复思考和讨论,编委会最后决定:编辑出版一本“学习雷锋同志专辑”。由于那时国家尚未完全度过困难时期,纸张紧缺,《中国青年》不得不由每期32页改为24页。而用24页篇幅做一本“学习雷锋同志专辑”,分量仍然显得太“轻”。为此,编委会决定5、6 两期合刊,出48页。

雷锋登上《中国青年》1963年第5-6期合刊封面,走向全国

为做好这期专辑,编委会从各编辑组抽调骨干力量,组成“学习雷锋同志专辑”编辑组,具体讨论编辑计划和组织落实。而时任《中国青年》思想教育组副组长的王江云,亦被抽调到了这个编辑组。

“那时《中国青年》是半月刊,在讨论编辑计划时,我们最主要的考虑,是如何在其他报刊已经宣传的基础上做到后来居上,打好第二落点。”

据王江云回忆,就在讨论过程中,他与时任思想教育组组长的黎勤不约而同地想起毛主席关怀青年成长的一段往事:16年前,刘胡兰为了人民解放事业英勇就义,毛主席以“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对她作出了高度评价,激励了亿万青年在火热的革命斗争中锻炼成长。

“现在出了雷锋这样一个新时期的先进典型,如果毛主席能题词,那将会产生多么巨大的号召力啊!”这一想法一经提出,大家感到无比兴奋,异口同声表示赞同。

但一想到毛主席工作繁忙,大家又有些犹豫了。这时,有位同志说:“毛主席一向关心青年、关心《中国青年》杂志,对雷锋这样一个值得青年学习的榜样,说不定会答应题词的。”

尽管心里没底,年轻编辑们还是抱着希望向毛主席发出了请求题词的信函。

“现在全国已掀起一个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我们《中国青年》拟出一期‘学习雷锋同志专辑’,向全国人民推荐这个先进典型,教育青年一代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更好地锻炼成长,恳请您老人家为雷锋题词。”

一封三四百字的简短信件经黎勤起草后,由总编室毛笔字写得不错的编辑丁有和用老式竖行信纸誊抄一遍,信封上工整地写着:“中南海,呈毛主席。”

拟好的信件约在1963年2月16日或17日发出后,同志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耐心等待。同时,编辑部也向周恩来总理和其他一些中央领导同志发出了请求题词或写文章的信。

王江云与郭楠柠、董易、潘以庄四位同志则从北京匆匆奔赴辽宁沈阳、大连、抚顺、营口等地,沿着雷锋成长的足迹进行实地走访。在抚顺雷锋展览馆,他们将雷锋日记借阅出来,连夜精心摘录了十几条补充到已经发表的雷锋日记摘抄中,大大夯实了专辑内容。

《中国青年》率先刊登毛主席题词

请求毛主席题词的信发出两天后,编辑部朱伯颖便急切地打电话向毛主席办公室的同志询问:“是否收到信件?主席是否看了?准不准备题词?”

时任毛主席秘书的林克回答:“信收到了,主席也看了,但并未表态。”尚未表态,就说明主席正在考虑,还有希望,这足以令大家感到振奋了。

又过了几天,朱伯颖再次打电话询问。“主席已决定为你们题词了。”林克的回答,让编辑部全体同志高兴极了。按照事先商定,她请林克转告主席:“《中国青年》是半月刊,只能每月1日或15日出版。‘学习雷锋同志专辑’准备3月1日出版,付印时间是2月26日,希望主席能在2月25日以前题写好。”

1963年2月22日下午三点多,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在《中国青年》编辑部响起,听筒里传出:“我是主席办公室的林克,主席的题词已经写好了,请派人到中南海西门来取。”听到这一消息,社领导立即安排通讯员刘全聚开着摩托车直奔中南海。

约20分钟后,刘全聚带着一个牛皮纸信封回到社里,信封上写着“请交中国青年杂志社朱伯颖同志亲收 中南海林寄”几个字。打开信封,当“向雷锋同志学习 毛泽东”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展现在眼前时,编辑部乃至整个团中央办公楼都沸腾了。团中央书记处的领导同志也跑过来,大家欢呼雀跃、一片欢腾。

毛主席应《中国青年》编辑部之邀为雷锋题词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就传到新闻界和有关方面,各报刊也纷纷要求刊登毛主席手迹。“《解放军报》两位大校甚至跑到印刷厂,想要取到毛主席题词手迹,但我认为不能这样贸然给对方,因为报纸比杂志要快多了,这样给出去,我们就完全丧失主动权了。”正是因为王江云的坚持,《中国青年》确保了毛主席题词的首先发表权。

为使毛主席的题词能够集中发表,更好地发挥宣传效果,中央书记处专门开会进行了研究,最终决定:3月2日出版的《中国青年》杂志率先刊登毛主席题词手迹,3月4日由新华社发通稿,首都各报于3月5日刊载题词。由此,1963年3月5日就作为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日而被载入史册。

3月2日出版的“学习雷锋同志专辑”里,还刊登了周总理专为《中国青年》写下的“雷锋同志是劳动人民的好儿子,毛主席的好战士”的题词。

“周总理应《中国青年》之请题词后不久,又接到《解放军报》要求题词的信。这时,总理已得知毛主席题了词,就让人打电话问我们主席题词的内容。听了我们的报告后,总理又一次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王江云说,“显然,总理是按照毛主席的题词,经过深思熟虑,高度概括了应该向雷锋同志学习什么,为广大青年指明了具体学习方向。”

此外,这期专辑也刊登了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郭沫若、罗瑞卿、谢觉哉应编辑部之请所写的诗文。

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罗瑞卿同志接到约稿信后,很快写出了《<学习雷锋>——写给<中国青年>》的专文;尚在北京医院病榻上的谢老,写了一篇散文《读雷锋同志的日记摘抄》和一首《学雷锋》的诗;董老也送来了一首《歌咏雷锋同志》的诗⋯⋯

1963年3月2日,《中国青年》“学习雷锋同志专辑”一经出版,广大青年便争相购买,一时间“洛阳纸贵”。这本专辑在全国5个代印点几经重印,累计印数达到 800 多万份,仍不能满足读者需要,有些青年买不到,就互相传阅或到图书馆借阅。

“当时编辑部还收到一位炊事员的来信,说他到处奔走,也没买到这一期《中国青年》,他只好借了一本,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地把一本 16 开 48 页约 10 万字的《中国青年》手抄了一遍。”王江云老人回忆道,“编辑部收到这封信后,给他寄去了几本,并请他把手抄本寄给编辑部。”

1963 年 10 月,《中国青年》创刊 40 周年纪念时,这本手抄的“学习雷锋同志专辑”在编辑部举办的展览会上展出。周恩来总理参观展览时,看到了这本手抄本,仔细询问了它的来历后,指示有关部门“增加给《中国青年》的纸张供应,以扩大发行”。

就这样,在毛主席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与号召下,一个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从《中国青年》风靡全国。

《中国青年》贵在“小老虎精神”

极少给人题词的毛主席为何会为雷锋这样一名普通战士题词?

56年后,再次回首这段往事时,赵青老人有了更多思考:“毛主席高瞻远瞩,我想,主席给雷锋题词或许与当时国内的严峻形势有关。那时,三年苦难时期刚过,形势虽有好转,但物质仍很匮乏,苏联又背信弃义撕毁合同,国家正需要有一种精神来鼓舞人们,更好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雷锋身上所具有的崇高理想追求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正是应运而生!”

“请毛主席为雷锋同志题词这件事能办成,从办刊的角度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青年》编辑部的年轻人有一种敢作敢为敢担当的‘小老虎精神’。‘小老虎精神’不仅让《中国青年》在历史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的宣传主题,更凝聚了一批有威望、知名度高的作者队伍。”王江云老人补充道,“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厚爱鼓励着编辑部年轻人要敢于去闯、敢字当头。”

王江云寄语

今日想来,也正是这样一种敢作敢为敢担当的“小老虎精神”,让一份杂志、一个典型与一代伟人为后世传下了一段空前绝后的佳话。

(记者 徐吉鹏)


回顶部
版权所有:中国雷锋网 邮编:410217
地址:长沙市雷锋街道正兴路42号 电话:0731-88107959 微信号:hnleifeng
参观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 (16:30游客停止进馆) 闭馆时间:周一(国家法定假日除外) ICP备案:湘B1.B2-20070067-10
(C)2012.3 chinaleifeng.com,leifeng.red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