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雷锋网
参观预约

面向未来的人生宣言 ——再读“雷锋七问”触发的回忆与思考

2019-12-18 16:04:05  来源: 湖南省雷锋精神研究会  作者:  字体: 【小】 【中】 【 大】

“雷锋七问”这个命题非我所提,我是从一些媒体的相关评介中得知并认同的。从字面上概而言之,“雷锋七问”是人们对雷锋——当时名叫雷正兴——年方17岁半时写的一篇短文《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中提出的七个系列式的问题的概括与简称,进而亦可谓是对这篇文章蕴涵的人生哲理解读的深化与升华。所以,我们不妨点评说这是当年雷锋在望城起步时面向未来拟就的人生宣言书,是他在短暂而辉煌的不朽人生中留下的精神财富中的瑰宝。哲人其萎,精神永存。半个多世纪过去,我作为雷锋同乡和生前好友之一,而今再读“雷锋七问”,回忆相关雷锋往事、思考其历史与现实的启示,深感大有裨益。

(一)写作缘起与流传

“雷锋七问”原文是这样写的: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未来的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付(取)者。

1.jpg

雷锋(雷正兴)1958年6月7日写的《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手稿

据手稿影印件辨认,雷锋这篇文章正文不算标点符号177个字,写在《治沩工程报》赠给他的红格稿纸上,分上下两页,下页落款为“团山农场雷正兴写58.6.7”,雷锋离湘去鞍钢前原名“雷正兴”。这就表明这篇文章是雷锋于1958年6月7日在望城团山湖农场(当时又称“团山农场”)写的。因手稿上页第二行独自成行的文字为“你带来了什么?”故不妨从正文第七问取其“为未来”3字加以补充,使之成为“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一语,借以权充这篇文章的题目。

2.jpg

雷锋1958年春在望城丽杰照相馆留影

望城是雷锋的出生地也是雷锋的成长地,望城在养育雷锋的同时培育了伟大的雷锋精神。雷锋高小毕业后,1956年11月,被望城县委机关录用参加工作,年纪还未满16岁。他在县委机关从事担负勤杂工作的公务员兼机要通讯员和张兴玉书记下乡的警卫工作。约过一年后,望城县委、县政府决定整治沩水尾闾围垦团山湖。雷锋热情似火,以艰苦创业为荣,坚决要求离别条件相对比较好的机关,去到生产建设第一线打拼。参加治沩工程结束后,1958年2月,雷锋又再三要求转到团山湖农场当农业工人,筚路蓝缕,垦荒造田。他住在场部驻地千年古刹杲山庙的僧房里,房子破旧,阴暗潮湿,没有电,用煤油灯照明。这年四月进入汛期以来,洪水多发。5月12日傍晚沩水大堤溃决,农场顷成泽国,生活条件更加艰苦。当年作为团山湖农场拖拉机手的雷锋,就是在洪灾肆虐、艰苦备尝的境况下写成了《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这一传世佳篇。

3.jpg

望城团山湖农场场部驻地千年古刹杲山庙,雷锋《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写作之地

资料显示,雷锋此文手稿曾被夹在《不朽的战士——湖南革命烈士传略》的书页里。据当年与雷锋结伴去鞍钢当工人的杨必华写的回忆文章(见戴明章编著《回忆雷锋》1994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证实:1958年11月12日晚在离湘北去的列车上,杨必华向同座的雷锋借书。雷锋从行李箱里拿出了《不朽的战士——湖南革命烈士传略》给杨必华,并说这本书好,有你们铜官人郭亮的故事。杨必华翻阅这本书时无意中发现了雷锋的这两页手稿对文章内容赞不绝口。在谈及其写作经过时,雷锋向杨必华披露:原本是《望城报》约他为“青年论坛”栏目写一篇文章,但他想了好些天也没有写出来,只写了这么一段话,又觉得没头没尾不像一篇文章,故没有给报社寄去,而将它随意夹在这本书的书页里。杨必华还书时,照样将手稿归放原处。雷锋很喜欢这本书,从望城到鞍钢到部队,他都一直带着它。这样,无心插柳柳遮荫,夹藏在书页里的这一珍贵手稿因而得以随之保存下来。

4.jpg

当年热忱培养教育雷锋成长的望城县委书记张兴玉(右)与雷锋生前所在部队的领导、著名军旅作家陈广生(左)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合影

“雷锋七问”是被归类作为“日记”出版而传流于世。然而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在1982年前问世的“雷锋日记”各类版本中均无此篇。原因何在?对此,雷锋在部队的领导、曾在雷锋生前多次采访和报道过雷锋的著名军旅作家陈广生亮出了“谜底”。陈广生在其所著的《雷锋在我心中》(2002年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中披露:雷锋牺牲不久他在部队参与整理雷锋遗稿筹备展览时,不知为什么竟把雷锋1958年6月7日写在两页稿纸上的一篇文章夹在了自己的一本书里,被忘却多年后才被发现。恰逢198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特约他负责选编出版一本《雷锋日记诗文选》,内容包括雷锋从1958年至1962年所写的大部分日记和诗文。他在选编时,就按这篇文章写作时间作为一篇日记编入书中,且列为日记首篇,从而使之在暌违近20年之后终得以与读者见面。

5.jpg

千秋功业:雷锋1958年参与开垦的团山湖农场(今望城区乌山镇团山湖村)今日风光

行文至此,不妨借此机会作点考据性记录。即如上述,“雷锋七问”手稿以及杨必华、陈广生等的见证均属明白无误。然而,我案头好几种相关文字资料其说却颇有些牵强附会。如说此文最初就是以1958年6月7日的日记形式表现的。甚至有人说当年在团山湖农场自己曾在雷锋的一本“奖给治沩功臣模范”的红皮日记本上读过雷锋写的这篇日记。显见其说均与史实相悖。

6.jpg

雷锋当年在望城县委机关当公务员时的机关办公楼(左),1958年2月他积极要求离开机关到团山湖农场垦荒造田

(二)“雷锋七问”要义浅释

概览《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全文,雷锋言近旨远分3个层面提出7个问题揭示主题。即如:

其一

人活着原本就应当以奉献为已任,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他用拟人和物化手法,连提4问:

第一问: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

第二问: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

第三问: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

第四问: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在这里,雷锋以人们常见的普通而又珍贵和不可或缺的“水”、“阳光”、“粮食”、“螺丝钉”比喻人生,把“滋润土地”、“照亮黑暗”、“哺育有用的生命”、“坚守生活的岗位”比喻人生应有的奉献。从而深入浅出地揭示一个朴实的真理:即莫道人生平凡,只要做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平凡人生亦能显示出可喜可嘉的价值。

其二

人应该有崇高的理想和精神追求。

第五问: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

雷锋这一提问,从理想、信念和道德的层面揭示为人处事的准则,把胸怀远大理想,坚守崇高信念而追求真理、宣扬真理作为人生应有的理智和操守。

其三

面向未来的人生担当。

第六问: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未来的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

第七问: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付(取)者。

有理想、有未来才有人生,人生与理想和未来如同手的手板之于手背,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由此可见,第六问和第七问一再提及的“未来”与第五问所提的“理想”自有其固有的内在联系。而在此雷锋心目中的“理想”与“未来”之义非他乃指将人生的光和热奉献给建设社会主义的壮丽事业,而这样的“付出”好有一比,即如其前第一至第四问所比喻的:人活着就应该像水滋润土地、像阳光照亮黑暗、像粮食哺育有用的生命、像螺丝钉坚守生活的岗位一样,为人类和世界的美好未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即是说为未来而付出这是人生面对未来应有的职责和担当。由此推而论之,不妨认为,“在生活的仓库里”不做无穷尽的支取者,“为未来的人类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亦即为雷锋第六问希冀的应“日夜宣扬”的“那最美丽的理想”认知的飞跃与升华。

从以上对7个系列式问题的解读和探讨中不难看出,在《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这篇短文里,雷锋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探索着“人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古老而重大命题的真谛,探讨人生也就是人生的目的、意义与价值,揭示人生应有的思想境界和抱负与担当。他胸怀崇高理想,面向未来召唤,在文中叩问人生,叩问世界,叩问生活,叩问你、我、他,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找到了人生价值最佳座标点,并且用朴素的语言生动而形象地表述了自己的认知和意愿,其精髓与要义概括起来说就是:人活着也就是人生的目的、意义与价值在于“为未来的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

所以 ,“雷锋七问”换而言之也是雷锋面对未来的“人生之问”与“人生宣言”。雷锋在其人生将近18岁这个时间节点上,在抗洪救灾、重建家园第一线,浮想联翩,志存高远,以“七问”的形式,表明自己对人生与未来的基本看法,实际上也就表明了自己此时此刻的人生态度,工作、学习、生活的目标和追求。文中蕴涵的哲理既勉励作者自己,也启迪他人。从这个意义上解读,显而易见,“雷锋七问”揭示的人生哲理——人活着就是为未来的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无疑即是雷锋正式参加革命工作时他的“初心”的理论概括和生动写照,且亦如同斯人斯时鸣奏的未来进行曲。兴许正因为这样,在离湘北去前夕,1958年11月7日雷锋在《决心书》中写下的誓言即是:“我永远跟共产党走。我一定争取在钢铁战线上当上英雄和模范。我要为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奋斗到底。”雷锋在鞍钢、在人民解放军部队,他的人生追求更加明确地升华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记得1961年6月雷锋在给我的来信中附寄一张相片,就是大家在报刊上经常看到过的雷锋擦拭解放牌汽车的照片。雷锋在照片背面亲笔题写了这样两行字:“冯健姐姐:我永远向你学习,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雷锋一九六一年六月四日”。这是他当年与我的互勉也是对我的告诫。雷锋心口如一,说到做到。他在自己的人生征途上用历史和事实交出了完美的答卷,用年轻的生命铸就了光荣的永恒!

(三)雷锋为什么能写出“七问”这样的好文章

《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一文富含人生哲理,思想深刻,语言质朴而精辟,文笔优美,一气呵成,扣人心弦,而令人赞叹与惊奇的是其作者雷锋当时是一个只有高小毕业学历、年纪还不满18岁的小青年,由在望城县委机关当公务员转而到团山湖农场当拖拉机手。因而有人甚至提出质疑,怀疑这篇文章是不是雷锋创作,是不是摘抄别人的文章内容?为了慎重起见,有关方面的领导曾用多种方式向全国许多行家人士咨询,遍问有没有人在什么地方阅读发现过这样的文章,但一直没有任何人提出任何否定的证据。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编印这篇文章的《雷锋日记》出版发行数以百万计,但到今天仍是无声胜有声,没有任何证据能作否定,足见本文属于雷锋原创确定无疑。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有言:“文如其人”。古人还说:“诗言志,言为心声。”当年雷锋之所以能写出“七问”这样好的文章,无疑是多方面的因素铸成的丰硕之果。

雷锋出身极为贫苦,不足七岁成为孤儿,饱受三大敌人的压迫,深知旧社会的苦难和新社会的幸福,因而解放以来他特别热爱共产党、热爱毛主席、热爱新社会,对祖国的明天和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无比向往。他有火一样的政治热情,有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崇尚真善美,追求真善美,加入了共青团组织。雷锋聪颖好学。他是一个学习型青年,是自学成才的典型,是又红又专的典型。我记得那个时候的雷锋总是身不离书,手不离笔。对于看书学习,他真是做到了如饥似渴,废寝忘食,锲而不舍。他不只是学文化、学理论,还热爱科学,刻苦学技术。他不只是向书本学习,还特别注意在工作和生活实践中学习,向战斗在革命和建设第一线的英模和先进人物学习。

雷锋满怀激情学习毛主席著作,自觉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指导思想和行动。雷锋在望城县委当公务员,极为爱读毛主席著作,不仅读了许多单行本,还借张兴玉书记的毛泽东选集一至三卷来学习。他牢记着毛主席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着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写的大家都要学习白求恩的“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

在此,应特别提及1835年5月马克思的中学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时年17岁的青年马克思在这篇文章结束语中写了这样一段感人至深的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它会永远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雷锋生前在望城是否读过青年马克思写的这篇文章,我尚无这方面的史料予之肯定或否定。然则,触类旁通,我们则可作这样的推测与辨析:众所周知,在当时那火红的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党、团组织和教育文化部门在对青少年的励志教育中,马克思写的这篇文章及其思想精神是最常见的普遍采用的教材,千百万有志青年就是在马克思这一光辉思想指引下,认真考虑自己人生的职业选择,敏而好学,激情飞扬的雷锋自然不会例外。

还有,我记得当年在张兴玉书记的指导和鼓励下,在我和雷锋订的学习计划中,我们各自按计划读的书中有三本书和三位英雄作者给我们留的印象特别深,对我们有着深刻而长久的影响。这三本书一是方志敏写的《可爱的中国》,一是吴运铎写的《把一切献给党》,一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吴运铎在书的结束语中写的话:“我们要永远记住毛主席的教导,做一个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把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智慧、我们的生命、我们的一切都交给祖国、交给人民、交给党吧!”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在你停止生存时,也能以你所创造的一切为人民服务”,以及他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借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口气讲的话:“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斗争!”这些话,雷锋不仅能一字一句背诵出来,而且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交流学习心得时,我多次听雷锋说过:方志敏、吴运铎、保尔·柯察金是每个青年人学习的好榜样,我要像他们所说的那样去做人做事,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再列举一个方面的情况:记得在望城与雷锋交往的日子,我们见面时一有时间常在一起抒发对新社会的热爱和对社会主义美好未来的向往,谈论对人生、理想、前途、事业和幸福的看法,谈论青年人应该怎样学习、工作、劳动和生活,怎样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作贡献,互相激励以求进步成长。当时,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教育深入人心。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报告》中语重心长地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有些青年人以为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就应当什么都好了,就可以不费气力享受现成的幸福生活了,这是一种不实际的想法”。他号召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这些教育使我们对国家的美好未来无限向往,对自己青春的理想和前途的认识进一步明确,行动的自觉性不断提高。雷锋在这方面更是身体力行,豪情满怀。他工作不分分内分外,只要他能做到的事都尽心尽力而为,不讲条件、不怕艰苦、不怕困难。他在以忘我精神带头这样做的同时,还注意帮助和激励大家都这样做。且举亲历一例:那时,我在西塘高级农业社办的猪场当饲养员并任团总支书记。养猪条件差,全靠拼体力,白天我要做一个男强劳动力的工夫,晚上还要组织团员青年开展各种活动,休息、睡眠时间更少,过于劳累感到吃不消,日子久了,我也产生了一点畏难情绪。那天在西塘见到雷锋我把心里的想法告诉了他。这时,雷锋一改平时那种“小弟弟”的样子,真像大哥哥似的开导我说:做革命工作,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没有困难。现在苦一点,这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你应该很好地坚持下去。雷锋的这些话,对我既是批评又是鼓励和帮助。我还感到雷锋这段时间进步比自己快,我也不能落后。这样,我又振作起来,在饲养员这个岗位上坚持下去,并比以前干得更好些。

还应予提及的是雷锋是一个颇有才气、怀有“作家梦”的文学青年。雷锋爱文学、爱写作。在望城县委机关,特别是在团山湖农场写了许多日记、散文、诗歌、小说、书信等文稿,颇有所成。《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雷锋七问”即为其中之一。

综上所述,显而易见,革命导师和人民领袖的思想、英雄的形象英雄的业绩,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和壮丽前景的启迪和鼓舞,对雷锋创作《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起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之有了明确的思想指导和创作的精神力量。细读雷锋写的《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以及他应招去鞍钢写的《决心书》,据以窥测作者的思想境界和认识高度,不难看出,雷锋在望城县工作期间就已经自觉而明确地把马克思说的“为人类而工作”,毛主席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决定为未来的人类的生活“付出自己的劳动”,“为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奋斗到底”,“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

(四)学习“雷锋七问”谱写人生答卷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也就是说,人不是一个自然的存在,人是一个生理的、心理的、伦理的存在,人就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存在。所以,作为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古往今来都不免在探讨和追问这样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活?我们生命的意义何在?生命的价值如何去实现?在这个方面,雷锋的探讨与追问堪称典范。“雷锋七问”是雷锋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学习雷锋事迹、研究和弘扬雷锋精神的珍贵资料。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半个多世纪过去,“雷锋七问”揭示的人文精神和它所蕴涵的深刻哲理不仅没有“过时”,且愈益显示其不可取代的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深刻理解,使之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对此,我的体会有三个方面:

一是学习“雷锋七问”,有益于我们进一步认知雷锋的生平业绩和光辉人生。雷锋从学生时代开始,特别是参加工作以来,能处处忘我利人,乐于奉献,乐于助人,关心人,体贴人,自觉地为大家做好事、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究其原因,细读“雷锋七问”,我们不难理解到,雷锋之所以能这样做,极为重要的关键在于他逐渐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把人生的目的也就是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提到“为未来的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这样的高度来认知;换而言之,雷锋认知和践行的人生哲学,亦即他的初心,用青年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为公共谋福利”、“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为人类而工作”、“为人类而牺牲自己”;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就是做一个毫无自私自利之心、脱离了低级趣味、有益于人民的人。“历史把那些专为公共谋福利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为伟大的人物”。(青年马克思语)雷锋牢记初心,践行始终,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从而成为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

二是学习“雷锋七问”,有益于我们进一步认知雷锋精神,更好地做雷锋精神传人。“雷锋七问”是雷锋生前面对未来探索“人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古老而重大命题的真谛的思想升华的生动记录,因而也是评说雷锋业绩、认知雷锋初心,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的最好凭证与指南;而更进一步不妨可以说,“雷锋七问”即可看作雷锋初心的自我表述,雷锋精神的形象诠释和生动概括。所以,细读“雷锋七问”,我们即可以从中得到启迪,从而意识到,学习雷锋精神、做雷锋精神传人,就要像雷锋那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不忘初心、志存高远、无私奉献、做好人、做好事。

三是学习“雷锋七问”,有益于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写好自己的人生答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动物,人生在世,如何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也就是自己的人生价值?细读“雷锋七问”,我们不难理解到,在这方面,雷锋是极务实的,他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在“雷锋七问”中,他用“为未来的人类的生活付出的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这样的豪言壮语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对人生价值的基本看法;而另一方面,雷锋借物抒怀,又分别以“一滴水”、“一线阳光”、“一颗粮食”、“一颗最小的螺丝钉”比喻人生,形象地将人生物化,并对其价值作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剖析,揭示人生的价值不在索取而在奉献,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的道理。这也就即如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教导我们的,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种精神出发,“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有鉴于此,在我们的人生岁月里,义无反顾,应该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做雷锋精神的种子,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的大地上”,并且要自觉坚持把“雷锋七问”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和行为准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像雷锋那样知行统一,秉持初心,敢于担当,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用自己的一个个实际步骤,向党和祖国人民交出一份份合格答卷,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此,我虽今已八十初度,念兹在兹,一息尚存,仍将践行不止。是以互勉。

7.jpg

冯健(右)与雷锋当年在望城县工作时的同事冯正其(左一)、胡庆云(中)2012年9月重访雷锋参与修建的沩水大堤留影

个人简历

8.jpg

冯健,女,1937年生,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人,汉族。中共党员,知青,省劳动模范,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共青团第九届中央委员。1955年9月、1957年5月、1964年6月,先后三次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与雷锋同乡,1956年初冬相识,系其生前好友之一。

1962年12月大学本科毕业后,先后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共青团、工会等工作。历任农业技术员,共青团湖南省委学校部长,湖南省总工会女职工部长、党组成员、副主席、省女职工委员会主任、纪检组长等职。

(作者:冯 健)


回顶部
版权所有:中国雷锋网 邮编:410217
地址:长沙市雷锋街道正兴路42号 电话:0731-88107959 微信号:hnleifeng
参观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 (16:30游客停止进馆) 闭馆时间:周一(国家法定假日除外) ICP备案:湘B1.B2-20070067-10
(C)2012.3 chinaleifeng.com,leifeng.red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